新华社长春9月12日电(李典)“请思考,二分之一和百分之五十是一样的吗?”记者眼前这位身着白色衬衫、深色裤子,年逾花甲,面带微笑,正在上人文数学课的是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高夯教授。近来,他与钟南山、张伯礼等人荣获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以数学为乐的教育者

“教数学是我的乐趣,三尺讲台是我今生的挚爱。”高夯说。高校的数学课对大多数文科生而言抽象、晦涩、难懂,但在高夯的课堂上,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座无虚席。“高老师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让我重新认识了数学,原来学数学也可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马克思主义学部学生郑子怡说。

在全国高校,面向文科学生开设的数学课程多数被命名为 “文科数学”,而在东北师范大学这门课程叫“人文数学”,是由高夯开设主讲的。他不是简单地修改课程名称,也不是对专业数学的简单压缩,而是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上进行全新的改革和探索。

“我主要培养学生两个素养——不乱说和不说乱,有根据的说话是‘不乱说’,有逻辑的说话是‘不说乱’。”高夯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在这句诗里,西湖六月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不同,那它是什么季节?”“篮球场是平面的还是曲面的?”这些都是高夯在数学课上提出的问题。在很多学生看来,高夯不只是数学家,还是哲学家。

点亮学生梦想的筑梦人

从教39年的高夯一直把因材施教当成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学校不是工厂,课堂不是流水线,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各有特点和个性。”高夯说。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成立“陆家羲数理基地班”。年逾花甲、刚刚卸任学校领导职务的高夯主动请缨担任该班的班主任。班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个性迥异,但谁适合学代数、谁适合学几何、谁适合学物理、谁适合学统计……高夯为他们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高夯热心帮助每一位求知若渴的学生。在外资企业工作的林萍曾是一名函授生,高夯发现她有数学天赋,就鼓励她考研读博,如今她已成为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一名教授。林萍告诉记者,没有高老师的点拨和帮助,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她,高老师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不论是不是自己的学生,只要前来求教,高夯都会真诚相待。2010年,高夯收到了一封来自吉林省孤儿学校的信,一名学生慕名向他请教。高夯几经周折找到这名孤儿学生,并了解到他性格内向、孤僻、严重偏科,却唯独爱数学。在后来的日子里,高夯无论工作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对他定期辅导,解决他生活和思想上的困惑,帮助他如愿考上大学,找到心仪的工作。

教育扶贫的探路者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高夯还将目光投向贫困地区的教育。“师范大学培养的是中小学的教师,只有把他们培养好,他们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国家才会变得更好。”高夯说。

2007年,时任学校教务处处长的高夯开始着手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的建设。他主动联系地方政府与学校,贫困县一个一个去,学校一所一所看。他带领团队探索实施的“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实践新模式,又称UGS教师教育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教育扶贫的新路,如今已在全国推广。

UGS模式不仅使学生有了固定的实习基地,解决了师范生实习难的问题,也为贫困地区的教师提供了专业技能培训,实现人才培养与教育扶贫的共赢。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东北师范大学最早建立的实验区之一。“刚到这里的时候,学校的教学环境艰苦、设备简陋,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与市内学校还有明显差距,每年都有学生选择转校,生源流失现象严重。”高夯回忆道。无论酷暑寒冬、风霜雨雪,高夯都会带领学校讲师团不间断地深入实验区中小学课堂,为当地的老师们讲课、评课、送课,进行课堂质量分析。

目前,东北师范大学创新实验区已遍布全国14个省、46个县市的219所学校,培训过近万名基层教师。

三十余载寒来暑往,高夯始终扎根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他所教授的数万名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如今64岁的高夯说,希望能工作到70岁,“我的愿望很简单,希望自己还能被需要。”

高夯学生学校培养师范大学

09-12 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