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亲吻世界》封面 官方图
35年前,35岁的周励抛弃了在上海的安逸生活,怀揣40美元,踏上了赴纽约州立大学自费留学之路,她根据自己从北大荒到曼哈顿的经历写成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荣登1992年中国畅销书榜首,获得《十月》文学奖,也激励了当年走出国门的无数中国人;35年后的今天,周励疫情期间于纽约撰写的新作《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在上海市作家协会举办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
作品中的众多史料、场景与作者叙事令人泪目。上海三联书店董事长陈启甸认为,新书展现了周励的斐然才气与惊人勇气。由于书中的大量内容创作于纽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而美国新冠感染与罹难人数日益增多,与会者的讨论自然集中到了新书的第一部分——《被遗忘的炼狱: 跳岛战役探险录》。为该书作序的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说:“被‘遗忘’其实是被忽略,真正清醒的理性主义者最难坚守自己的精神阵地。”他赞赏周励在文字中透出的理性精神,甚至将她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相提并论。华师大教授、历史学家沈志华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周励的书写,提供了许多新鲜的内容,比如二战史甚至军事方面的研究著作都很少提到的贝里琉岛战役,历史文学的笔法也比干巴巴的学术论文更吸引人。但令他印象最深的,还是作品反映的人文精神。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在发言中说,周励找到的尼米兹石碑,令做历史研究的人也很惊讶;“如果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一部成功的自传体小说的话,《亲吻世界》则会是一部纪实性的史诗作品,是“作家、历史学家和探险家三位一体。”
同为旅美作家也是周励发小的薛海翔感叹,“在新书中,周励突破了自己,她走向了那个广袤而复杂的迷蒙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沉住气,耐下心,摒弃成见,抽丝剥茧,依据人世间本来的逻辑,走向了历史深处。”
严歌苓则在书面发言中写道:“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周励如今的生命,早已跨越了自我,燃情岁月融进了大历史和大文化,追溯着血染的战旗,探寻着先贤的足迹,无数震撼和发人深思的场景,都呈现在她这部“边走边写”的《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中。
周励深情地说,28年前《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为了“献给我的祖国,和能够在困境中发现自身价值的人们”,今天发布的新书《亲吻世界》,则要献给向往抵达世界各地并探究其历史真相、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人们。她以丘吉尔的名言“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得见多远的未来”作为结语,希望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呼唤理性。
会议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三联书店主办,华语文学网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