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范用 资料图
今天是出版家范用先生逝世10周年的纪念日。编辑从来躲在幕后,但范用是“书的奴仆,又是书的主人”。他编辑出版的《傅雷家书》《随想录》《牛棚日记》《干校六记》《编辑忆旧》……都在中国图书出版史上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文学品位。今天,“为书籍的一生──范用逝世十周年纪念展”开幕式暨《范用存牍》新书首发式在上海市杨浦区四季广场举行,以此纪念范用先生,让更多的人走进他“为书籍的一生”。
纪念展以范用生平为起始,将他的不同身份分章呈现:革命者范用·最初的梦、编辑出版家范用·书情与友情、杂志家范用·读书无禁区、作家范用·赤子之心、书籍设计艺术家范用·叶雨书衣、范用珍藏。书信、书稿档案,以及范用珍藏的实物等,展示范用先生丰富而厚重的一生。
与作者的通信
展览最厚重的部分,就是作者与范用的通信,以及出版社的书稿档案,它们展示了范用以超常的胆识、睿智的思想,为一大批经典著作的出版建言铺路。三联书店的书稿档案里,则留存了范用为这些书的出版撰写的推荐意见。
图说:巴金致范用信 资料图
作者的来信中频频出现对范用的赞美和感激,如巴金先生在给范用的信里说到:说真话,我拿到这部书已经很满意了。真是第一流的纸张,第一流的装帧!是你们用辉煌的灯火把我的这部多灾多难的小著引进“文明”的书市的。赵家璧在信中写道:关于《编辑忆旧》,更是你一手把它促成的,印得既快又好……这本书在社会上受到好评,这和你对我的大力鼓励和协助分不开的。我这次参加评选韬奋出版奖时,我的内心独白是:“应当仅奖一人,那就是范用!”还能看到赵清阁在给范用的信中直率地讨论《沧海泛忆》的出版事宜,十分难得。
图说:柯灵致范用信 资料图
1979年范用主持创办了《读书》杂志,创刊号上一篇《读书无禁区》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范用还积极倡导创办了开文摘类杂志之先河的《新华文摘》,以其思想性、权威性、学术性在期刊界独树一帜,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名牌刊物。
对童年的回忆
早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年仅15岁的范用就走进了抗日文化队伍,参加了党领导的读书生活出版社的工作。1939年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那时转战武汉、重庆、桂林、上海,直到调入北京,一直在出版战线工作。展览以范用在读生社时期的图片和李公朴、黄洛峰给范用的书信来展示革命者范用关于出版最初的梦。
图说:范用回穆源小学与学生们亲切交流 资料图
范用直到晚年离休后才开始为自己出书,他没有念过中学和大学,江苏省镇江市的穆源小学是他心中唯一的精神家园,也是他心中圣洁的所在。在《我爱穆源》一书中,范用倾注了对童年的怀念、对穆源小学同学老师的思念。他写道:“我是一个普通人,谈不上写回忆录,只是乐意给小朋友写写信。写信就是写信,把事情讲清楚,把意思和感情表达出来就行了,不是写文章……只是我信里所讲的,毕竟是半个世纪以前的旧事,怎么看也是一张发黄的褪了色的照片,它只想告诉小朋友——热爱生活吧!”
和博物馆的不解之缘
范用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有着不解之缘。本世纪初,他就曾致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呼吁建立出版博物馆。早在2004年,他便将珍藏多年的88件文献史料捐赠该馆。范用去世后,2011年其家属将范用相关遗物整体捐赠该馆,包括10,942册图书和2810封信件,以及书柜、书橱等家具。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举办这个纪念展,即是对范用的深切怀念,也是范用文化遗产的一次公开展示。令人欣慰的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建筑结构日前已经封顶,将于2021年正式建成开馆,填补国内没有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的空白。
图说:从左至右:范用、黄宗英、杨宪益、丁聪、冯亦代、沈峻 资料图
范用家里客厅的墙壁上挂满朋友为自己画的漫画,也是大家记忆中熟悉的画面。这一幕在纪念展中得以复现。
出版家的时代
去年起,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将馆藏范用生前珍藏的两千多封信的全部文字录入并校对,由著名出版人汪家明主编,选取范用与近四百位作者、出版人、编辑、书店人、媒体人、热心读者之间的1800余封信,依“除涉及个人隐私、私人恩怨外,其他内容悉数保留”的原则,成为博物馆文库·史料系列《范用存牍》(四卷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范用存牍》中所收录的信件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到2009年,大多写于1978年以后。信件里披露了《傅雷家书》的来龙去脉,《读书》杂志的光彩与坎坷;保留了《随想录》《懒寻旧梦录》《干校六记》《云梦断忆》《一氓题跋》《编辑忆旧》……一大堆书背后有趣和曲折的故事。这些在中国出版史上极为重要的出版物,显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时代精神。这些书事,都是当事者的自述,堪称信史,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及出版史的第一手史料。
图说:范用(中)与傅敏(右),摄于北京方庄芳古园范用家中 资料图
书中,通过不同书写者的视角,可以感受书籍出版的前前后后——比如《傅雷家书》,与傅聪、傅敏两兄弟的约稿、往来和沟通,可能已为读者所熟悉,但在这背后——与楼适夷商量作序的事情,与出版人杜渐商量香港“傅雷墨迹展”、与雕塑家张得蒂探讨为傅雷塑像,以及与洪遒、劳祖德、杨苡等朋友分享《傅雷家书》出版的喜悦,让读者能体会到作者、编者之外的维度,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于一本书的全视角和大历史。
通信者的范围,从李公朴、胡愈之、黄洛峰,到钟叔河、罗孚、黄裳、董桥,再到陆灏、顾军、池莉、张昌华,既有长辈,也有同辈和后辈。这些极具个人色彩的书信,在某种意义上也记录了一代代文人在大转型时代里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与复杂心态,文化生态亦可随之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