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浦东新区总工会组织出版了一本《三十年三十人》,致敬光荣建设者,这三十人是来自浦东新区各个行业的全国劳动模范。很幸运,我能够参与这本书的创作。
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全国劳动模范洪刚是我这次的写作对象,作为一名电焊工,他在浦东工作生活了整整20年。刚来的时候,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处于初创期,面对他的是一大片滩涂,和一眼望不到边的脚手架。与他同行的三位同伴一年下来都走了,只有他坚持了下来。他觉得浦东是个有希望的地方,会是他圆梦的地方。他至今保存着一张80003号的工号牌,这串数字意味着他是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第一代职工,是他和企业共同成长的见证。今天,他已经是企业的一名中层管理者了。
最初看到这份劳模名单,我特别想写“扁豆姑娘”王黎娜,我们同是上海市青联的委员,去年有一次市青联的活动她还给我们几位青联委员带了她们合作社种的扁豆。不过来自奉贤的作家汤朔梅老师“占先”,挑走了“扁豆姑娘”。我自然服从安排,接下了采访洪刚的任务。我与洪刚似乎极有缘分,只是几次见面、几次交谈,便结下了难得的友情,而王黎娜合作社的全称是红刚青扁豆专业合作社,首字音同字不同,这一字之差的巧合倒让王黎娜觉得非常有意思。
近些年我没少往浦东跑,脚步大多停留在陆家嘴、张江,为了写这篇文章,2月我才第一次来到外高桥。那天我戴上了洪刚为我准备的安全帽、防护镜,煞有介事地跟随他穿梭在时时冒着焊花的钢铁之中:井然的厂区、高大的吊机、密匝的钢板、雄伟的船体……我从小生长于宝山吴淞口,在长江、黄浦江、吴淞江的交汇之地,见惯了港区的货轮、见惯了港口的邮轮,但依然被眼前这一片波澜壮阔的大型现代化船舶建造的气象彻底征服。他为我介绍了从最初焊接一块小钢板到一段段拼接成为船体、最后进入船坞的过程,以及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在建的新项目,如邮轮的建造。2月正是新冠疫情吃重的时期,媒体播放了不少医护队员们由于长时间配戴医用口罩脸上布满深深勒痕的照片,大家都被感动着。而这对于洪刚和他的同事们来说也属平常,因为焊接的车间里充满烟尘和有毒气体,上班的日子必需戴着那样的口罩,一天下来,脸上同样留下了深深的勒痕。
前几天参加这本书的发布会,我拿在手里像过年时孩子们向长辈讨要新年礼物一般向各位到场的劳模讨要签名。我对包起帆教授说:“小时候就知道你是‘抓斗大王’,今天要请你签个名。”他和善地淡淡一笑说:“哪里,你客气了。”写他的是他的老朋友、著名作家叶辛。
我想,这本沉甸甸的书,沉的不仅是书本身的重量,更是劳模们的情怀、雄心、意志和使命感,是他们付出的汗水、智慧,和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