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上有一个话题,问的是:家里穷应该读大学吗?“题主”说家里贫困,还有一个要读初中的妹妹,所以纠结。

回答很暖,“清一色”鼓励“题主”读大学,网友们提到,

在国家、高校、社会等多方支持下,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帮扶甚至前置到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  

早在十余年前,高校就开设绿色通道帮助新生在报到前就提交学费减缓等申请;入学后新生还能够申请助学贷款、各种奖学金、助学金,也能通过勤工助学岗位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近年,一些高校的帮扶工作更加温暖细微,暑期就通过家访提前了解新生实际困难,有的还送上报到交通补贴。也就是说,家庭困难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帮扶举措,实现自强自立,安心求学。 

令人心酸的不是“穷”,而在于仍有寒门子弟萌生“因为穷,所以不应该读大学”的想法。还有,躲在这样的想法背后,那几乎未曾建立的信心。 

新民快评|找寻热爱的事并努力去做-LMLPHP

图片来源:东方IC

我想起了去年清华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发言的女生张薇。她来自甘肃一个相对贫困的县城,高中时第一次去省城参加物理竞赛,她甚至没有见过那些试验仪器,当她终于找到仪器开关,实验时间已经结束,那是她第一次深刻体会教育差异的悬殊。由于基础薄弱,她的大学四年,毫不轻松,学习、运动、社团活动等频繁遭遇的失败常常令她陷入自我怀疑。

知乎的回答里有人说,别让家庭困难成为不努力的借口。的确有一些来自小镇或县城的名校毕业生,也自嘲式地为自己贴上了“小镇做题家”的标签,他们觉得自己见识有限、素养不够,只会埋头苦读,无法换来理想的生活。 

何为成功?何为理想的生活?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引起共鸣的认同是:努力做着热爱的事,获得满足与自在。 

大学,是否能为每个学生找到这份热爱,是否能够帮助每个学生积累靠近它、投入它的能力,从而建立起自己健全的人格,这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易蓉/文

09-16 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