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谷”展厅。陈浩摄
人民网合肥9月16日电(陈浩)“到2020年底,入园企业超1000户,全年产值过1000亿元。”这是年初“中国声谷”为自己定下的“小目标”。说是“小目标”,是因为按照声谷的发展速度,“双千”指日可待。同时,声谷“志远不止于此”。
眼下,在人工智能领域,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声谷”无人不知。作为全国首个定位人工智能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它是这一产业从“星星之火”到“遍地开花”的见证者,更是助推者。
2013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合作的“中国声谷”项目正式落地。当初,为项目设立的目标,便是依托科大讯飞,以及在语音产业上的领先优势,通过招商、孵化、投资等方式加速该领域项目向“中国声谷”聚集,打造产业高地。
据了解,尽管有讯飞这样的企业加持,但中国声谷的发展之路也并非坦途。作为新生事物,彼时,各方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尚处于探索阶段。同时,除合肥外,亦有不少城市瞄准人工智能领域,拼命发力。
园区企业华米科技生产的智能穿戴设备。陈浩摄
好在,在始终坚持和科学发展的合力下,“中国声谷”打造产业高地的目标初步实现。
一方面,龙头企业更强了。以科大讯飞为例,2013年,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2.54亿元、2.79亿元,到了2019年,数字变成了100.79亿元、8.19亿元。同时,企业将语音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各类场景,并向人工智能的其他细分领域布局。
另一方面,小企业长大了。不少企业在“中国声谷”的陪伴和扶持下,完成了从“想法”到“产品”的跨越。首批入园企业咪鼠科技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是一家专注语音鼠标研发生产的企业,入园后,‘中国声谷’在办公场地、项目启动资金、项目补助、产品宣传等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据公司负责人冯海洪透露,2019年公司实现营收3400万元,预计今年能达到5000万元。
助大扶小的同时,“中国声谷”还为合肥引来了一大批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这些,为2019年合肥市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更是合肥迈向“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的最佳注脚。
“截至2019年底,‘中国声谷’企业数突破800户,年产值突破800亿元。”“中国声谷”运营单位工作人员偶世君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园区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离不开优质的服务。
园区企业生产的翻译棒,6·18活动当天,销量突破十万。陈浩摄
据了解,除了资金、场地等常规动作外,园区还在产业资源匹配上,积极牵线搭桥,给予初创型企业帮助。另外,园区成立了包括数位院士在内的专家委员会,专门为企业答疑解惑。
“目前,园区前两期场地已经‘爆满’。我们正启动三期建设,并与合肥市经开区、包河区、蜀山区等地合作,以共建的方式落地优质项目。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全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到年底,入园企业超过1000户。”
偶世君表示,实现“双千”目标不过是“中国声谷”再出发的起点。在2018年部省合作新协议的指引下,在安徽省委省政府若干支持政策的助力下,“十四五”期间,园区产值将迈上更高的台阶,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带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