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时的临摹天赋和展现出来的艺术特质,让熊恩普受益了一辈子。
熊恩普永远不会忘记家乡芜湖的那个冬日的午后。祖母在沿青弋江边开的那家小小的烟酒杂铺,被落日的霞光映照得暖洋洋的……冬天生意比较淡,尤其在那些个艰苦蛮荒的岁月里。但每天还是时不时有人来买些香烟、酒和糖果。这时,读过一点私塾的祖母,便会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在账本上记账。也就是在65年前的那个午后,才6岁的熊恩普学着祖母的手势,在几张记账纸上照着老账本上祖母的字临摹起来……没想到的是,他这随手一写,竟写就了他日后恣意书卷的人生。
晚上祖母拿着账本对账,这账却怎么也对不起来。再看看,明明都是自己的笔迹呀,一头雾水中的祖母叫来熊恩普,一问才真相大白,原来这是孙儿的“杰作”。
6岁时的临摹天赋和展现出来的艺术特质,让熊恩普受益了一辈子。中学毕业后便到农村插队,因为他能写一手好字,有幸成了当地一所学校的教师,再后来他又以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在马鞍山一所中学从事语文、书法、美术教学30余年……他说,正是他写的一手好字,命运才始终眷顾着他的艰难时世。
这期间,他有幸成了安徽书法名家钱兆华先生的弟子。在老师悉心教诲下,他又找出昔日临习多次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唐楷法帖,重温经典,为他日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海知青严佩仙也是因为熊恩普的一手好字而爱上了这位姓熊的安徽小子并与他建立了温馨的小家。1982年冬天,夫妇俩回上海省亲,因临近过年准备置些年货。他和太太在淮海路上看中了一套中山装、一双皮鞋和一本《中国书法大字典》,三样东西都是20元左右,而那时俩人兜里也只有30元钱,他犹豫半天啥都没买便回家了。太太猜出了丈夫的心事,其实他最想要的是那本字典。
第二天上午,太太便将那本厚厚的《中国书法大字典》买回来放在了熊恩普的面前。如今,这本已伴随熊恩普38年的字典,翻烂的封面上早已贴上了几层透明胶带,但他依旧细心地呵护着,呵护着那份浓浓的爱。
原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员,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顾问郑威先生,在观赏了熊恩普的书法艺术后,写下了一段赏析心得:观其行草书,运笔迅疾,牵丝藕连,既有子昂圆润秀美的格调,又含髯翁古朴放纵的率意,挥写时偶尔露出多折之笔,呈现出一种奇趣……
在熊恩普的客厅欣赏他满墙的书法作品,忽然想到孙过庭《书谱》中的那段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经典评述: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熊恩普说,这也是他的座右铭,更是激励他在书画的艺术之旅上不断跋涉攀登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