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金点子”|多些人陪老人讲讲闲话-LMLPHP

图说:建议人:退休教师倪晓茹

“十四五”规划“金点子”|多些人陪老人讲讲闲话-LMLPHP

图说:建议人:六年级小学生毛子谦

建议

当前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去年底,60岁及以上老人已占户籍总人口的35.2%,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也占到总人口的5.6%。老年是人生中最漫长的一段岁月,也是最期盼关怀和交流的一段时光,但我和一些朋友特别是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聊天时,总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有时想说说话都没个伴,希望子女和社会都能多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别让他们的生命在老无所依中悄然流逝。

倪老师的建议我也特别赞同,我曾经看过一本书,里面介绍国外有座城市将幼儿园建在养老院里,这样小朋友们可以和爷爷奶奶打成一片,不仅能为老人排遣寂寞,带来欢乐,也能从长辈身上学到做人的道理。我觉得上海也可以借鉴类似做法和理念,至少鼓励有意愿的青少年多和老人交朋友、献爱心,让我们的城市更有温度。

这段暖心的对话,出自“一老一少”两位市民,一位是70岁退休教师倪晓茹,一位是11岁六年级小学生毛子谦。两人年龄相差近60岁,在谈起让老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足的话题时,成了相见恨晚的“最佳拍档”。

调查

衣食无忧仍苦闷

倪晓茹年轻时在安徽合肥当老师,退休后回沪,一直对养老问题十分关注。在她看来,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养老、医护服务越来越完善,老人基本不用再为温饱而发愁,但精神上的空虚却与日俱增。

毛子谦则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他所在的上海民办永昌学校,每年重阳节都会邀请附近社区的一些孤寡老人来学校联欢,老人们每次都笑得合不拢嘴,感叹这是一年中最开心也最期盼的一天;等到活动结束,老人们久久不愿离去。

近日,记者走访了申城几家养老机构,在与一些老人的交流中,同样体会到他们的无奈。76岁的徐阿婆前年住进养老院,一到晚上就围着电话座机转悠,只盼着女儿能打个电话,唠唠家常;83岁的李老伯没有子女,又常年卧病在床,每天只能利用送餐时间,向工作人员打听打听当天的趣闻;赶上有志愿者来养老院探望,老人们只要还能走得动,都争先恐后地出门迎接,“养老院里其实蛮好的,环境、设施、服务都没得挑,就是没人陪我多讲讲闲话……”老人们的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早在2004年初,就发起过“送亲情,陪老人聊聊天”公益活动,号召有爱心的市民利用春节假期,到敬老院或福利院陪老人说说话、读读报纸。倡议发出后,数百位市民踊跃报名参与,老人们也称赞这样的活动真正办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除了缺乏陪伴,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即使是居家养老或几代同堂,许多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没能得到充分满足:一些老人兴趣爱好广泛,但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交流切磋;有些老人渴望学习新知识、新技艺,但老年大学很难进;再比如,今年受疫情影响,无论是去图书馆看书还是游览景区,都要在线预约,出示健康码,部分老人因不会操作也被拒之门外。“街道社区可以为有需要的老人,多组织一些培训课程和交流平台。”有市民建议。

回应

让“老伙伴”老有伴

■ 上海市民政局:

2012年起,上海探索推出互助关爱养老新模式——“老伙伴”计划,由70岁以下的低龄老年志愿者为80岁以上的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心理关爱、慢性病防治、意外防范等互助关爱服务,目前已有4万名志愿者参与,20万名高龄独居老人受益。至2019年底,累计服务对象超过100万人。

去年,市民政局、团市委携手开展“金晖行动”,号召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养老公共服务,全市16个区均成立区级为老志愿服务分队,210家青年志愿服务团队与养老机构长期结对,推出10项重点服务项目。各养老机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也发动社会力量关心关爱老人,通过陪护、陪聊等多样化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下一步,民政部门将按照《上海市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19-2022年)》要求,继续推进完善“老伙伴”计划,实现对无子女、高龄、独居老年人社区探访全覆盖;支持老年人发挥专长,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09-17 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