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市民代表汇聚一堂,为上海未来五年发展出谋划策,相关部门现场回应市民期待 记者王凯摄
8月28日上午,在“中华第一楼”——上海中心22楼的陆家嘴金融城党群服务中心,“畅想上海未来五年·听你说——‘十四五’规划市民大家谈”活动正在热烈地进行着。窗外,蓝天白云,高楼林立,默默见证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会场内,你来我往、头脑风暴、智慧碰撞,大家济济一堂,共议城市未来,共绘美好蓝图。
市民代表争相发言,话筒来不及传送;相关部门用心听、认真记,如获至宝。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当场记下了28个问题。
两个小时有20多个人发言,人均不到5分钟,会不会讲不透,会不会冷场?台上台下的市民、部门能不能互动起来?让市民讲“十四五”,会不会批评多、意见多而建议少?事实证明,原先的顾虑和担忧有些多余。由于来的人比预计多,不少市民甚至足足站了两个半小时。
代表从11岁到70多岁
这是一场市民唱主角的论坛。在线上征集到800多条建议的基础上,市建议征集办邀请了20多位市民代表面对面听取意见,其中有退休市民,有大学生村官,有社区工作者,有大学教授,有社区规划师,有B站UP主……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已年逾古稀。
接到论坛邀请,每一个受邀者都毫不迟疑、欣然答应。虽然从未谋面,在联系UP主朱明华时,电话那头的他就开始滔滔不绝,讲自己对未来五年的畅想,并要求带上助理拍点视频,把论坛放到B站上。会议前一天突然收到消息,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杨光辉扭伤了脚,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他不能来了。谁曾想杨光辉表示:论坛还是坚持参加,拄着拐杖也得出现在众人面前。
两个半小时的论坛,气氛热烈而又融洽。谈论民生关切,从身边人、身边事谈起,但又不局限于“小我”,更多着眼“大家”;讨论社会治理,既给当前的短板不足“开处方”,也结合三十年、五十年后的上海做谋划;展望城市发展,“线上上海”、“政府共享服务中心”等概念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身处论坛现场,内心有激动、有震撼、有感慨,深刻体会到了工作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不一般的素质和眼界。
现场“听问”如获至宝
这是一次政府部门的“开门问策”。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的期盼关切,从年初开始,市建议征集办就先后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交通委等部门,就“十四五”规划发布议题,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
作为网上征集的延伸,“畅想上海未来五年·听你说”系列活动拉开了帷幕。为了筹备好这次面对面的倾听与沟通,我们认真梳理市民意见建议,围绕民生关切、社会治理、城市发展三个板块,邀请了21位市民代表,发言涵盖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老小旧远,以及营商环境、城市定位、公共服务等内容。对于市民的发言,到场的职能部门做了“零距离、零时差”回应,但这一天,更多的是“听”和“问”。
政府开门问策、求教于民的态度与行动,感染了与会的每一个人。同济大学教授沙永杰说:“今天这个会比我想象的接地气。”原本有事要提前离开的他,坐满了整场。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这是一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丰富群众工作内涵、拓展群众工作外延、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的一次探索与尝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效于民则是打造“五个人人”城市必须遵循的法则。会后,年龄最小的发言者毛子谦的妈妈发来信息:“因为这次活动,孩子更有心了,走在路上,问的问题更多更专业,观察也更加细致。”其实,这次活动于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开始。
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