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寸、宽一寸的面片,当中划上一道口子,两端往划开处塞进拉直,下油锅氽煮,片刻间金黄黄、香喷喷、脆刮刮的巧果制作完成。这在当年可是风靡上海很多家庭的一款点心,也是节庆自产的年味之一。

边看边聊 | 闲话巧果-LMLPHP

说起巧果,85后小青年可能知之不多。那天与一群后生晚辈聊起巧果,顾“名”有之,思“义”有之,不知所“云”有之。前日上网发现,巧果竟然与“七夕”有姻缘,与读声有谐音,还有用模板压制成型,也叫巧果的。可见,我等与后生晚辈同样知之甚少。

巧果源于什么传统节气,流行于何方风俗,又有什么动人或“非遗”的故事?因没有考证,不敢妄加议论,但特殊年代沉淀下来对“巧果”的记忆,则是挥之不去。

巧果非能望文生义,如同宁波特色点心“油枣果”一样,不是油氽的红枣。巧果也与“巧克力”没有丁点关系,与“果”也不相干,与用工具成型的小饼叫巧果更相去甚远。“果”的本义与延伸义众所周知,即使人们常说的“糖果”,其实此处的“糖果”,也应是“果糖”之称之谓与之实。当年“巧”与“果”组合成一款颇有人气的点心,也许就是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融合中的魅力所在。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市民对多元化生活有所追求,也反映为对食物的“翻新”,巧果就是逢年过节中的瑰宝之一。节前,弄堂里很多家庭会用面粉、白糖(或糖精片)和面,这时,刘家阿娘说:我有黑芝麻;王家姆妈讲:我有一瓶麦芽糖;张家伯伯喊着:还有半块发酵粉啊……

刘家阿娘拿出发酵的面粉,与芝麻、白糖、饴糖一遍遍地搅拌;王家姆妈将面团一小团一小团摘摊在台上用擀面杖摊薄;张家伯伯立在灶台一角将片片面皮,用刀一划,两端一拎一塞拉直,放进滋滋响的油锅,蝴蝶结似的面片在沉浮翻滚;一旁的我们早已急不可耐。“当心烫手烫嘴!”慈祥的张家伯伯一边叫一边挨个给我们巧果。那色金黄、香油润、味松脆、形蝴蝶的巧果,是谁也抵挡不了的诱惑,于是一片片飞进嘴巴,大口咀嚼,也不懂品尝啧味,不一会,众家的巧果全部入肚。此时,不是刘家就是王家总会让我带上几片巧果回家让姐姐们尝尝。

巧果的制作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大我五岁和两岁的两个姐姐,就是我家巧果的生产者,她们在妈妈的指导下,懂得如何发酵、如何油氽、如何捞起、如何收藏以免受潮。而我家的巧果也有一些特色,有时用糯米浆粉,有时用高粱粉,甜咪咪中会掺和果丝,咸兮兮中则有开洋味。所以,我家的巧果也很受邻居们的欢迎,春节拜年时高脚玻璃碟上的巧果与其他果品放在一起,五颜六色煞是诱人,我又是最馋者。

如今,巧果已淡出上海人节庆点心之列,这是物资越来越丰盛使然,也是上海人越来越讲究食用健康营养点心食品的必然。然而不用担心,成本低廉、制作简便、实惠而传统的巧果不会流失也不可能消失,大凡江南小吃海派点心,有的本来就是随情而向,随缘而来,随心而往。

这不,嘉定东卫文友微信那头说,市郊一些家庭在办喜事中仍然会将巧果作为一种佳肴点心来待客,她说,少食而浅尝,味美又松脆,“多元”就是人生的口福。是的,巧果这款上海人的点心,简巧而便捷,深刻又悠长。

09-17 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