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2.5万亿元,同比微降0.7%;其中出口1.41万亿元,增长8.2%;进口1.09万亿元,下降10.2%;贸易顺差3181.5亿元,增长2.6倍。在新冠肺炎全球蔓延的形势下,我国外贸企稳回升,并且出口贸易逆势反弹,取得8.2%的增长。成绩来之不易,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效果。
数据信息揭示了逆势增长的动力。一是贸易类型上,一般贸易进出口的比重提升。虽然疫情带来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双重冲击,但一般贸易下降的比重小于加工贸易。可能的原因是中国产业升级和外贸质量提升的作用,加上疫情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涉及到进口和出口两个环节进而冲击更明显。4月份一般贸易的恢复性增长带动了整体外贸形势的好转,也体现了中国外贸质量的不断提升。二是贸易地理方向上,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逆势增长。前4个月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总值达到1.35万亿元,增长5.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9%;其中出口增长3.9%。1-4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合计2.76万亿元,增长了0.9%。4月份中国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的增长成为出口回升的重要动力。三是企业类型上,民营企业进出口恢复性增长且比重提升。前4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3.92万亿元,增长0.5%,尤其是4月份的恢复较多。民营企业具有危机中转型和升级的灵活性和韧性,更加能够抵御疫情带来的影响,并找到新的出口方向。四是在产品类别上,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增长明显。在机电产品和服装等出口下降的同时,纺织品1-4月出口2613亿元,增长5.9%。
“稳外贸”和对外开放的政策红利显而易见。疫情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直将稳定外贸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之一,颁布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减税和降费、融资支持、增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支持加工贸易发展、举办网上广交会等举措。近期交通运输部等多部委还联合发布了稳外贸政策,从减税降费、降低贸易成本、提升贸易便利化、开拓外贸渠道等多个方面出台了支持措施。与此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也推动了外贸的恢复与增长。包括针对外资和外贸的开放措施,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政策效应,“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澜湄合作、中非合作和中拉合作等国际合作伙伴朋友圈的扩大。显然,有力的支持政策和开放的红利是4月份出口贸易呈现恢复性增长的重要动力。
疫情的蔓延和发展形势带来了机遇。有利于4月份出口增长的因素包括:第一,我国的新冠疫情在3月份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复工复产”逐步落实,国内生产活动的恢复支持了出口贸易的增长。第二,1-3月份疫情期间出口合同的累积和推迟履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4月份出口的逆势增长,也即4月份出口数据中或许有部分是前期出口的耽搁与延期叠加效应。第三,国外疫情形势方面,欧美从3月中旬开始逐步进入疫情紧张和爆发期,4月份的出口数据至少反映的是3月份之前的国外市场需求,那时国外疫情还未到达实质影响阶段,所以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显现。
4月份进出口贸易企稳回升的态势明显,为未来稳定外贸奠定了基础并稳固了信心,在生产恢复、外贸竞争力提升和政策红利的多重作用下,将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但展望未来,严峻的外贸形势短期内还很难改变。不利的因素包括疫情国际蔓延带来外需的下降效应会进一步显现,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之势,中美贸易竞争和博弈的格局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同时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履行也会在短期内不利于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