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尽相同,那来看看西藏日喀则市这几位老乡的答案吧!
↑旦增拉杰正在观察亚东鲑鱼鱼苗的生长情况 贺建明摄
他靠技术走向小康
身着整洁的工装,手拿细孔渔网,俯身探察着身前鱼仓内的情况,26岁的旦增拉杰俨然一副养鱼老手的派头。拥有5年亚东鲑鱼饲养管理经验的旦增拉杰,在当地确实能称得上是养鱼的技术能手。
旦增拉杰是日喀则市亚东县上亚东乡嘎林岗村村民。2015年,亚东县尝试人工繁育亚东鲑鱼,引导当地群众参与亚东鲑鱼养殖产业。时年21岁的旦增拉杰成为了第一批学习该技术的人,“那时候我在工地做小工,每天搬运水泥、沙石建材,累得有些坚持不住了。听说县里组织年轻人学习养鱼技术,虽然这是个新鲜事,但是我想政府总不会骗我,我就报了名。”
一次报名与鲑鱼结缘,小小的鲑鱼也把旦增拉杰生活的一潭“死水”给搅活了。从最初学习阶段的月工资2000多元到掌握技术上岗后的3000元,如今旦增拉杰每月可以拿到4700元的工资,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什么是小康生活?我现在生活不就是嘛。相比当初在工地做小工,每天灰头土脸累得饭都不想吃,现在穿戴整洁、工资可观、离家还近,我心里别提有多美了,我相信我今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旦增拉杰回答得底气十足。
↑次仁顿珠和妻子在自家的绿植前合影 贺建明摄
他拿鲜花装点小康
“我还是喜欢开花的植物,过几天到日喀则去,我得再买几盆花回来,在阳光房里能养得好,这株松树不就比刚买回来时长高了。”家住日喀则市岗巴县岗巴镇吉汝村的次仁顿珠给妻子措姆唠叨着自己买花的计划。
曾几何时,在海拔5050米的吉汝村能看到的植物只有向阳坡地的草,矮矮的。年轻时,在外做生意的次仁顿珠在日喀则、拉萨见到过不少花卉树木,当初他还兴致勃勃地带过几盆回家,因为环境最终都没有成活。
2015年,次仁顿珠翻盖了自家的住房,隔年在天井的位置搭设的玻璃阳光房,即使在寒风肆虐的冬季,阳光房里也暖意十足。“有了阳光房,我就又动了养花的心思,趁着去日喀则给自家商店补充货物,我就买了三盆花,花的名字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但是我知道我得给家里增添点植物,显得温馨。”次仁顿珠乐呵呵地说道。
如今,在吉汝村很多村民家中都搭起了阳光房,大家也都陆陆续续把花卉搬回了家,让生活环境更加多姿多彩。
“现在吃得好、住得好,就是生活里色彩太单调了,家里养几盆花,时不时给它浇浇水,松松土,人的心气、精气神都不一样。以前,吃饭都发愁,现在我都有心思、有时间养花了,算不算小康呀。”次仁顿珠反问道。
↑巴姆在擦拭空调 贺建明摄
她用文明迎接小康
48岁的巴姆从记事起,生活里就充斥着牛羊的味道:人住二楼,牛羊饲养在一楼,炉子里烧的是牛粪饼,桌子上摆的是风干牛羊肉。
巴姆生活的味道从2018年有了改变。2018年,巴姆所在的日喀则市康马县嘎拉乡克村实施小康村民房改造工程,国家补贴8万元,自掏腰包48万元,巴姆家修建了如今居住的400平方米的新住房。铝合金材质的大窗户让阳光照进了房间,屋子中间挂上了水晶灯,地面铺了亮堂堂的瓷砖,房间四周还请当地有名的画师绘制了藏式壁画……
房子变新了,巴姆却发愁了:“新房子这么漂亮,再往墙上甩牛粪饼,在客厅里点牛粪炉子,心里真的舍不得呀。”
在女儿旦巴央宗的建议下,巴姆购置了一台柜式空调,开机不到十分钟20多平方米的客厅里就变得暖烘烘的;厨房安装上了液化气灶,打开后蓝盈盈的火苗几分钟就可以烧开一壶水;家里的20多头牦牛也送去了村合作社托管饲养,打扫一新的一楼被巴姆用来开了小卖铺。
“家里吃穿一直没愁过,可人畜混居,夏天气味难闻的很;冬天取暖烧牛粪炉子,房梁熏得黑黑的,衣服上、鼻子里都是灰。如今,住的窗明几净,家里的气味也清新了,做什么事情心情都很舒畅,这就是我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