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孔子说了三句话,每句都有深刻含义。
第一句大意:探索隐晦冷僻的东西,做些奇异怪诞的事情,后世可能有人记述和称道,但我不会那样做。“素”,学界早已判定为“索”之误。
孔子为人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也反对他人言行标新立异。孔子是西周主流文化的坚定继承与传播者,一贯教导弟子认认真真学习《诗》《书》《礼》《乐》《易》,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办事。
不过,春秋时期,神鬼观念、巫术礼仪仍旧盛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于是,孔子告诉弟子们,离它们远一点。另一方面,世间多不守本分或哗众取宠者,离孔子儒教甚远,而趋向旁门左道;所以,作为指导老师的孔子不得不指出那不是正路,告诫弟子们要警惕。后来的孟子更是决绝,认为除孔子之外的东西都是“淫辞”“邪说”,进行了猛烈抨击。
第二句大意:君子遵循正确的思想理论前行,有可能半途而废,而我是没办法停止的。
孔门政事科弟子冉求曾经对老师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我的精力、能力不够。孔子回答:“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力量不够的人,是做到半道力量用尽而停下来,而你是画地自限。孔子批评冉求不是没有精力、能力,而是不求上进,遇难而止。本文的“半途而废”,应是类似冉求的画地自限。
孔门大弟子颜回追随孔子,“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即便想歇口气,停顿一下,也做不到。做不到,缘于孔子学问的无比巨大吸引力,也缘于颜回内心因领会深入而不断滋生的喜悦感,以及相伴随的紧迫感。孔子的“弗能”与颜回的“不能”,大致相似。
第三句大意:君子依从中庸之道立世,默默无闻不被理解而不后悔,只有称圣的人才能做到。“遁世”,多指主动避世,但此处应是客观上被隐没。
《易经·乾卦·文言传》有“遁世无闷,不见世而无闷”之语,隐身于世间不被社会承认而不烦闷,不忧愤。《论语·学而》有“……人不知而不愠”之说,自己学习不被人理解而不生气。二者意思相通,都是君子之风,都因为内心坚定。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之难行,依乎中庸之道之不易,所以对“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评价极高,“唯圣者能之”。
细察可知,以上三句话实际是一段以中庸为旨意的内容完整的论说。有志者立世,不可因为猎奇或哗众取宠、沽名钓誉而追求旁门左道;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始终如一,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最终目标是以圣者为榜样,任何情况下都坚守中庸之道。
如今,许多人都会说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以此显示自主、自信与坚强。这值得钦佩。不过,应该允许追问:世上的路有千百条,你走的是哪一条呢?接着,亦应允许以另一句名言作为提醒:“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倡导具有哲学高度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