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林火灿

今年一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GDP增速同比下降6.8%。许多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遭遇了比较大的困难,一些个体工商户停业歇业问题较为突出。

不过,随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统筹推进,经济社会运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企业预期明显改善,市场信心显著增强。

3月份,制造业PMI为52.0%,比上月回升16.3个百分点。从分项指数看,同上月相比,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等11个指标指数上升,升幅在3.0个至26.3个百分点之间。

有着“民间PMI”之称的财新PMI也显示,3月份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1%,较2月的历史低点回升9.8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景气度基本回稳,但改善幅度仍较为有限。

这些数据均表明,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企业复工复产明显加快,企业的信心进一步提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官方PMI中,3月份,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4%,比2月份提高12.6个百分点;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3%,比上月回升17.3个百分点。这两个预期指数,进一步印证了市场主体信心的恢复。

市场主体的预期改善与信心恢复,来自于复工复产的加速推进。进入3月份以来,随着人们有序返岗复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占中国经济总量超过40%的城市群,夜间灯光亮度不断提升。

随着各地方各行业分区分级、精准有序复工复产取得明显进展,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复工提速扩面。在物流方面,铁路装车数已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民航、港口、水运均正常运营,快递业务量已明显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在用电量方面,一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6.5%。其中,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4.2%,降幅比上月收窄5.9个百分点。从电网企业监测的用电情况看,目前,有色金属、医药、电子、化工、钢铁、机械等工业行业用电量已基本达到或超过去年水平。

市场主体的预期与信心,来自于稳健运行的经济基本面。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发展综合竞争优势不断显现,抵御短期冲击、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面对疫情冲击,许多企业迅速开展技改扩能和转产扩产,一些满足群众基本需要的工农业产品生产和销售保持了正增长,一批重大外商投资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一些国际知名企业也在就区域总部落户中国等加快洽谈进程。这些逆势成长的新增长点增长极,既展示出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和韧性,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极大的信心。

市场主体的预期与信心,来自于宏观政策的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在帮扶企业、稳定就业、扩大内需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既有利于帮助市场主体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帮助其渡过难关,也将为各类市场主体今后的发展注入更强的动力。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一季度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但经济运行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未发生改变。只要我们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支撑,通过宏观政策对冲,畅通经济循环,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就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克服眼前的困难,推动经济发展尽快恢复到正常轨道。

04-30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