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朵云轩南京东路大楼重装开张。朵云轩,这家在风云际会的大上海矗立百年的老字号,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助力了一代代海上画家,令传统艺文生生不息。

忆陈佩秋先生与朵云轩-LMLPHP

郭新洋 摄

编者按:公元1900年,上海河南路旁新开了一家笺扇商号——朵云轩,随后由初营苏杭雅扇、诗笺信纸、文房四宝,书画装裱等,发展出木版水印、书画鉴定、拍卖等业务,有“书画之家”“江南艺苑”的美名。百二年间,白云苍狗,如今,朵云轩已成为上海最具知名度的百年文化老字号,前人栽树,朵云轩人将在这一片浓浓荫庇下舒展身姿,踏上新征程。朵云轩迎来了创建一百二十周年的庆典,而敬爱的陈佩秋先生已在这一日来临前的数月仙去了。看着二十年前陈老为朵云轩百岁华诞写下的回顾她与朵云轩交往半个世纪的文字,作为向她讨教多年、曾经朵云轩的一员,我的内心不免升腾起一番特别的意绪。2000年后,我有缘常向老人请益,陈老亦常回忆起她与朵云轩交往的趣事。比如社里当年同以十五元的最高稿酬收购她与谢稚柳的作品,是出于她的坚持,而她又对经办人员因此吃到社领导批评“耿耿于怀”。我当然知道陈老素不计较钱财,相反是极为少见的乐善好施之人,稿酬之执,无非是因她力争上游、花开高枝的性格。我深知她内心对谢老的钦服,绝非有些人误解的“不买老头的账”。她的坚持,是出于其时谢老作画,因病水平已进入衰退期,而她的作品却正值巅峰。

忆陈佩秋先生与朵云轩-LMLPHP

2000年,陈佩秋出席纪念朵云轩成立100周年书画家笔会朵云轩当时购入谢陈二老作品,大量为其多年来累积的精品,而为响应国家政策,全数平价让渡与香港集古斋举办画展。二老在香港的画展居然销售一空,一改前几位名家在港办展叫好不叫座的局面,更兼画册的出版,二老声名与作品,亦远播至海外。在这番运作中作为参与者的朵云轩,虽未赚取利润,却为这对“当代赵管”在海外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陈老与朵云轩的交谊,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朵云社拟以罕见的二百元月薪(其时画院薪水不足一半)聘请她为水印木刻勾描。陈老展现了她倔强向上的高花个性,转荐大千弟子郁慕贞姐妹,坚持创作。朵云轩虽然失去了一位勾描高手,却令人间增添了一位震古烁今的大画家。这固是朵云轩的损失,某种意义上何尝不是这家百年老店回馈社会的贡献?多年以后,陈老从边远城市接出并长期赞助直至完成学业的张春记,经她举荐亦进入与朵云轩一体的上海书画出版社,一度在我负责的编辑室工作。后因工作需要调任朵云轩拍卖公司任副总经理,亦有不俗表现。然而老太太对此却很有些腹诽,多次与我说只希望张专注学术,少介入商业。我当然知道这是单位的需要,却也不免胡思乱想:这莫非也是对当年陈老婉拒朵云的补偿?撇开陈老当年为书画社著作《怎样画兰》之类行销海内外的名作,谢陈二老顾问朵云轩拍卖公司的交谊,单说陈老的艺术人生,那是力争上游、向高处绽放的一生,更是薪火相传、启导后学的一生。我一直认为,陈佩秋包括谢稚柳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在近代中国经历向西方的学习过程中,或者说在中国本土文化处于弱势的背景下,坚守并努力复兴中国画古老而长青的传统,不但令自己的创作成为新一代经典,更承上启下,助力传统艺文有尊严地走向复兴。执着于传统,并不是拒绝学习的理由。事实上学习西画之长本就是陈佩秋绘画中的重要内容,但她却从未迷失在别人的话语系统里。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始露全身。不知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学复何益?学而后知己,学而不忘初心,方是大家,乃成至人。这既是陈老的贡献与意义,更是中国传统艺文之幸,同时亦是朵云轩的使命。

忆陈佩秋先生与朵云轩-LMLPHP

郭新洋 摄这家在风云际会的大上海矗立百年的老字号,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助力了一代代海上画家,令传统艺文生生不息,映衬出如陈老这样名震海内外的大家。同时,这亦不断擦亮了朵云轩的品牌。作为曾经的一员,在这特殊的日子,我由衷希望百二朵云轩,老树发新花,继续追求卓越,努力执着地向到高处绽放。

09-19 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