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上海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发现更多,体验更多”的“2020微游上海”活动在徐汇、静安、黄浦三区联动举行。这两天,在朋友圈中,不少人晒出了自己的“微游”发现:1882年上海电气公司在南京路点亮第一盏电灯的雕塑、茅丽瑛烈士遇害处碑文等等。

新民快评|让“微游上海”更加精彩-LMLPHP

图说:市民游客打卡纪念。

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微”换取旅游过程中的深度体验,“微旅游”不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传统旅游模式,而是透过不一样的视角,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发现不曾仔细了解的景致以及生活。已经举行了多年的“微游上海”活动,更是通过走进都市的大街小巷,走过梧桐掩映的街道,去发现更多、体验更多上海的美。

相比传统旅游追求“诗和远方”,“微旅游”不仅时间更短,可能仅仅就一天,甚至半天时间,而且也不需要舟车劳顿,乘坐传统公共交通,甚至步行就可以抵达,往往一条马路、一个景点……就可以是旅游的目标地,在此寻找到城市的文化气息和日常生活被忽视的味道。

从这两年“微游上海”的线路设计上来看,基本上还是按照街区进行的,这种设计有利于串联起诸多优秀历史文化建筑,像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就涵盖黑石公寓、克莱门公寓、伊丽莎白公寓等优秀历史建筑,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以仅仅从道路出发,忽视了建筑本身的人文因素,还不能达到“建筑可阅读”的程度。有关部门需要合理配置旅游服务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延长旅游产业链,使“建筑可阅读”成为市民游客感受“梧桐树下老洋房、老弄堂里石库门”及上海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新载体、新窗口。

建筑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上海的许多建筑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至今依然在原处,但是其周边的风貌却可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今天当我们提到“建筑可阅读”,不仅仅是进入到建筑本身,更是要“走进”这座建筑的历史。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上海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貌,更包含上海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丰富信息,折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上海交相辉映的过程。就像有专家所说,只有读懂了渔阳里,读懂了中共一大会址,才能真正领悟到上海何以成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同样的建筑,在不同的线路,可能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故事。把人的因素纳入建筑中,才能让建筑更长久地被阅读。历史建筑价值的确认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寻找和发掘,这正是“微游上海”的魅力所在。

方翔/文

09-21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