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一直是社区治理中很棘手的问题。从4年才能加装一部电梯,到平均两个月就能让一栋楼的住户全部同意,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灰蓝色的电梯沿淡黄色的外墙攀爬而上,直达6层。“从动议到竣工,花了将近4年。”在临汾路37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吕文洁的带领下,记者在临汾路375弄1号楼见到了这部率先尝试加装的电梯。

加装电梯的动议,源自2015年。一天,一位家住六楼的老人突发疾病,需要紧急送医,可是没电梯,楼梯又窄,只好由几位邻居背着下楼。这让不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动了装电梯的念头。一对80岁的老夫妻甚至表示,只要大家同意,愿意承担安装费用的“大头”。

“原本以为加装电梯是众望所归,实际情况却很复杂。”吕文洁告诉记者,动议提出后,不同声音随之而来:“加装电梯会占用公用空间”“会增加电费支出”“没电梯时六楼房价低,加梯后一楼没优势了”……居委会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协调,用了整整一年才让整栋楼的住户达成共识。

进入施工阶段,问题又来了。有周边楼栋居民提出,电梯可能会影响采光,要求换个位置安装。于是,居委会又反复调整电梯修建点位和样式,并征求整个小区2/3业主同意……几经反复,电梯安装终于在2019年1月竣工。那天,整个小区一半居民前来参观,几位上了年纪的阿姨眼含泪花,坐着电梯上上下下,满是开心。

首部电梯成功加装,虽然费了一番功夫,但也让临汾路街道基层干部逐步摸索出一些工作经验。要统筹兼顾——加装电梯其实是“一楼和六楼”居民利益的再平衡。在解决高楼层悬空问题的同时,让一楼居民也有获得感,是破解“底楼尴尬”的关键。要分类施策——将不同意加梯的原因梳理归纳成12类,通过“不同意理由—背后真实原因—解题方案”三者关系表,一件一件回应落实。

作为典型的售后公房社区,临汾路街道20个居民小区80%的住宅楼都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1687个楼组中有1507个没有电梯,居住在三楼以上的老人有1.3万人。

要让老人下楼更方便。2019年,临汾路街道“支持老公房加装电梯”工程提速,并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提出“123工作法”——“1”是组建加装电梯临时党支部,把街道、居委会、小区、驻区单位的党员都动员起来,形成合力;“2”是成立加装电梯工作室和社区法治中心两个支撑机构,同时编制《电梯技术》和《群众工作》两本指导手册,让群众“一看就懂,照着就办”;“3”是用水电煤移位配套工程纳入老小区改造、为低楼层居民做美丽楼组改造、成立居民自管小组和电梯自治基金“三项惠民举措”,调动群众积极性。

走进临汾小区加梯楼栋,一楼、二楼的公共走廊宽敞明亮,现代感十足,“哪个楼组居民同意加梯,街道就对楼组一二楼公共空间进行美化,为一楼居民更换大门。”临汾路街道自治办主任陈黛静解释道,加装电梯后,楼上居民主要通过楼外电梯进出,底楼公共空间就成了底楼居民的延伸空间,“噪音变小了,环境变好了,六楼房主受益,一楼居民也得到实惠了。”

2019年,临汾社区启动加梯楼宇17栋,平均用时仅两个月,就达成100%共识。目前,辖区内启用、在建、在批的加装电梯达到60多部,17个无电梯居民区有16个实现加装电梯零的突破。

“电梯动起来,人心聚起来。”在临汾社区,加装电梯成了激活居民自治动能的润滑剂。在临时党支部的党建引领下,先后有64个楼组建立楼组自管会,近200名骨干力量参与到公共事务中,邻里关系也更加融洽:一对小夫妻刚买房,手头紧,楼组自治小组就先把资金垫上,让小夫妻每月分期偿还1000元;一位楼组长家住一楼,却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加装电梯,还陪同居委会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6号楼楼上居民得知一楼3户家庭支持后十分感动,主动把楼道里里外外收拾一番,摆上共享雨伞、环保购物袋等贴心小物。居民都说:“户户都有获得感,住得越来越舒心!”

09-22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