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在今天上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出,在体育特色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都要学会这些特色项目,但是不同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喜爱程度不一样,在改革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的来做课程设置,来满足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需求和喜爱程度?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一校一品”可能是比较普遍的,一校两品、三品的也非常多,这就要根据学校的师资和场地的条件来确定这个学校的体育课主要教会哪几项运动技能。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学校还做不到学生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们在体育课上就能够教他什么项目。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表示,实际上各地一些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创造和好的经验,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学校里的体育课,特别是课余的训练,解决下午三点半之后的问题。我们到一些学校看,下午三点半以后,很多的兴趣班、特色班就是篮球、乒乓球、足球、跳绳等,还有其他运动项目,这些项目是过去我们体育课所无法实施的,原因就在于场地和师资是有限制的。而大量的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各个方面的体育教练员和专业人员能够很好的补充学校体育师资的不足。同时,我们今后还要更多的去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里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组织来解决他们个人的兴趣和特长的问题,这就是体教融合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我们学校的大门能够敞开,让社会的力量能够进入到学校体育里去。

未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学校体育办学条件不断的提高,师资队伍不断的强化,这个目标在未来能够尽快的实现,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够在学校就可以学到他想学的运动项目。(驻京记者 潘子璇)

09-22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