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路老旱桥
早先的上海火车站坐落在天目东路和宝山路的交集点,人称老北站。距老北站最近并贯穿南北要道的,有两条大马路,即共和新路和大统路。铁路部门在这两条马路与铁路交叉处设立了道口,加上栏杆,及时开放关闭,确保安全。小时候,我家就住在两个道口之间的铁路南片地区。这里靠市中心近,要比北片地区热闹得多。我们平时很少去北片,把那里看得很神秘。尤其听说北边的交通路上可以坐马车到大洋桥,心里一直痒痒的。
我5足岁的时候(1953年),政府在大统路道口旁造了一座人行天桥,人们叫它旱桥,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行人,特别是怕过道口的老人和小孩。一天趁妈妈不注意,我和小伙伴荣根、荣忠穿过天桥,去了铁路北。本想坐马车,可惜钱不够。好在那一头的大统路边有家小人书店,3分钱能看10本。以后,我们就常溜到那里看书。
我年满7周岁时,进了铁路北的德明小学。整整6年,每天在旱桥上走两个来回,目睹自打造了旱桥后,南北两边热闹多了。摆地摊的摩肩接踵,卖梨膏糖的、卖三北盐炒豆的、卖甜芦粟的、爆炒米花的、耍猴的、变魔术的、玩西洋镜的——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也就在这旱桥之下,我尝到了国粹京剧的魅力。那是位卖狗皮膏药的老人,为了招徕生意,带了一把京胡自拉自唱,唱的是麒派名剧《萧何月下追韩信》。唱到兴头上,拿京胡当马鞭表演起来,我看得津津有味。又听他解说,知道了“南麒北马”和“四大名旦”。
共和新路旱桥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加快了建设的步伐,贯通南北的共和新路显得愈发重要。于是政府在共和新路道口上方建造了第一座跨越铁路的人车双行立交桥,1957年国庆通车。为了区别于大统路老旱桥,我们管它叫“新旱桥”。1961年起,我进入位于中山北路和田路上的某中学读书,就直接从新旱桥上走来回了。从那里远眺老旱桥,确实矮小多了,比不上新旱桥车辆奔驰的雄伟气势。但也再见不到老旱桥那边丰富多彩的情景,反而感到寡淡无味。所以每当遇到家庭作业不多的时候,放学后会邀上几位好友绕道从老旱桥走回家,同学们互称“旱桥老友”。
60年代末,儿时的小伙伴、中学时的老友,几乎全都离开了上海,各奔四面八方。每年春节回家探亲,列车快要进入终点上海站时,我总要提前把头伸出来,寻找老旱桥和新旱桥,拥抱久别的可爱的家乡。离开上海时,也要伸出双手,向两座旱桥招手,和家乡父老依依惜别。这情结,只有我们那个年代曾经阔别大上海奔赴祖国各地的老上海人才会感觉得到!1984年,政府在上海东站原址新建铁路上海站,1987年竣工,人称“新客站”,大统路老旱桥被拆除。8年后,共和新路旱桥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南北高架路。旧貌换新颜,但儿时的场景,这辈子都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