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监管部门再发公告,对月饼质量、包装、价格等多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其中对于“合理包装”有量化规定,规定包装成本不超过产品销售价格的20%,并对包装层数、空隙率做了严格要求。
效果如何?媒体在杭州市场的调查发现,与过去相比,月饼包装确实紧凑很多。虽然搭配茶具茶叶、9个月饼2388元的高端月饼仍有少量供应,但少人问津。杭州市民对于月饼消费,更倾向于实惠、好吃。
月饼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看的。这几年的月饼市场,总体上回归到了这样一个朴素的消费诉求当中,这是一种进步。这当中,“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曾经很多年,月饼本身没有变味,但是消费市场彻底变了味。那个时候,月饼是用来送的,卖相放在了第一位,所以它的豪华包装、造成的浪费以及消费负担,特别严重。现在市场上,依然会有上千元、甚至几千元一盒的月饼,这是市场消费细分的客观存在。只要符合市场监管设置的规则,它的存在也就无可厚非。只要消费的过程不是用于腐败,也应该允许它的存在。
因为大量的消费者,今天更加理性、更趋实惠,也更加追求健康的饮食习惯,月饼市场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那种买面子、买盒子的盲目跟风当中去。生产厂家也很难再像过去一样,靠一个中秋节,就赚到全年的钱。绝大部分手上有点权力的人,豪华的月饼他也不敢伸手接。所以中秋月饼,它的身上负载了时代的很多印记。这些年的价格、包装,逐渐回归到相对健康的市场消费生态当中来,是令人可喜的一种回归,回归到吃的功能,回归到即便用来送礼、也能看重价廉物美的实实惠惠心态中来,让人感到很欣慰。
当然回归的路,还有压缩的空间。等到哪天,二三十块钱一筒的月饼占消费主体,而不是一只月饼至少四十元、或者五六十元的价位卖得最好,月饼才是个吃的东西,而不是拿来奢侈浪费的东西。所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