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管理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面对的工作对象,有因为生活无着而流浪乞讨、露宿街头的,也有身处困境的儿童、受到家庭暴力需要庇护的成人,以及因突然受灾无家可归的人员。面对这些救助对象,已经在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了12年的胡求军深有感触地说,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这其中,有的人把故事深埋心底,藏得时间太久,甚至连自己都忘了流浪的原因;有的人,则不耽于令人唏嘘的经历,在获得救助后,奋发出感恩、有志的作为。在每个经历不同却都有着曲折人生的救助对象面前,胡求军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时是子女,有时是父母,有时是朋友,“总而言之,救助站就是他们临时的家,而我和我的同事,就是他们的家人。”

新时代奋斗者|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管理员胡求军:把救助对象当家人-LMLPHP

图说: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管理员胡求军(中) 受访对象供图

跨界入行

2008年,从苏州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系毕业的胡求军来到了杨浦区救助管理站。这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集体,它是上海中心城区首家“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不仅荣获上海市青少年维权岗、市三八红旗集体、全国社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全市首创困境儿童保护中心,老站长李福强更因为坚守岗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感动了许许多多上海市民。来到这样一个集体中,年轻的胡求军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用真心真情服务受助人员。

千里寻亲

2018年7月底,一名流浪青年被发现时身体衰弱,救助人员将其送到医院检查后发现,他已经患有肺结核病,还有重度营养不良。住院治疗几天后,小伙就因病情严重抢救无效死亡。小胡辗转找到他的家人,出人意料的是,他们不相信这个消息,误以为接到了诈骗电话,在电话里谩骂起来。杨浦救助管理站发函给当地民政部门请求协助后,家属这才相信,然而,仍然因为种种原因不肯来上海认领遗体。

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小胡不断联系其家属始终无果,去年11月,他作为个案小组的组长,和两名同事一起踏上了送这名小伙“回家”的千里寻亲路。

到了这名小伙子的家里,只有其母在家,三个哥哥都在外打工,母亲看了小胡他们带去的各种材料,老泪纵横,却又不敢拿主意。小胡转而电话联系其兄长,果然遭到了态度强硬的拒绝。小胡在电话中与其兄长们整整聊了一个下午,终于说服两个哥哥当晚赶回家中当面沟通。虽然,最终他们仍不愿意千里迢迢来上海处理弟弟的后事,但同意出具一份委托救助站处理的委托书,总算给这件事划了一个句号。带着委托书回到救助站,小胡深刻感到,救助对象有许多酸甜苦辣,实施救助的过程也总有着种种的酸甜苦辣,无论结局是否完美,总要尽到百分之百的努力,才能无愧于心。

用心服务

在救助站工作,也会有许多感动和欣慰的时候。

今年疫情期间,因为天天在一线和流浪乞讨露宿人员打交道,再加上站里还承担着向全区12个街道和驻机场工作组发放抗疫物资的重任,所以,胡求军从大年初五开始,主动放弃和家人团聚,连续在站里住了近2个月时间。令他欣慰的是,春节前救助进站的一名精神异常流浪人员经过救治和耐心引导,终于吐出了几条简单的线索,而他和同事们顺藤摸瓜,撒网寻找后,终于帮这名失忆的流浪汉找到了远在湖北的家人。

如今,这名曾经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流浪汉面貌一新,病情也基本稳定,生活步入正轨,看到他现在的模样,小胡觉得,过去几年中一次次在深夜的街头为了劝说他放弃流浪接受救助而挨的骂都值得了。

今年,杨浦区救助管理站还迎来一个好消息:长期生活在站里困境儿童保护中心的18岁姑娘小樑如愿考上了大学。天天和小樑打交道、关心这个“妹妹”成长的胡求军为小樑开心,也更加感到了肩头这份职责的意义与担当。

他说:“救助服务不是单调、片面的,不仅仅是给街头流浪人员送上一点物资、给无家可归的人员提供一片屋檐,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关注、关爱他们,用将心比心的服务传递正能量,让经历坎坷的他们重燃对生活的希望,获得更有尊严的生活!”

09-28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