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前晚公布赛果,中国队以5金1银的成绩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蝉联冠军。然而,参赛的6名选手中,却没有来自上海的学生。这是为什么?上海历来是奥数教育“重镇”,但近年问鼎国际奥数竞赛者寥寥,是不是上海青少年远离奥数了?
前些年,中国队参加国际奥数竞赛的风头,有些被美国队、韩国队和俄罗斯队盖过。2012年至2016年,中国队参赛五次,共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两次,第二名两次,第三名一次。2017年,韩国队第一,中国队第二。2018年,中国队获团体第三名,美国队第一,俄罗斯第二。到了2019年,中国队和美国队并列总分第一,距离上一次出现团体双冠军,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今年中国队的团体总分更是领先了第二名俄罗斯队足足30分。
始于1959年的国际奥数竞赛,旨在激发青年人的数学才能,引起青年对数学的兴趣,发现科技人才的后备军,促进各国数学教育的交流与发展。去年和今年,中国奥数代表队东山再起,可喜可贺。但近几年上海高中生在这项比赛中“冒尖”不足,也引起数学教育界和坊间关注。首届国际奥数竞赛开赛时,我国就组队参加,上世纪90年代参赛成绩达到一个小高峰,而在国家队挑大梁的就有上海高中生。从1993年第34届至2000年第41届,除了1998年中国队未参赛,上海选手仅缺席1997年这一届。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向明中学更成为国际奥数的闪亮招牌。2016年,复旦附中和上海中学两名选手同时入围国家队,并且都收获一枚个人金牌,成为上海奥数的高光时刻。此后两届竞赛,上海无人入选国家队。去年,上海中学2021届学生黄嘉俊获得金牌,这也是上中学生获得的第12枚国际奥数金牌。
“上海仍是国内奥数教育最好的城市之一,排在前三位是名副其实,不能仅以入围国家队的人数来论英雄。”中国奥数集训队长年领队、华东师大数学系教授熊斌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上海派出去参加国家队选拔赛的,几乎都是高一高二学生,而外省市大多是高二高三学生。以去年为例,上中的黄嘉俊是高一的,而国家队6名选手,高二3人高三1人高一2人。此外,一般每年都会在3月份安排8次全国性集中选拔测试,今年因受疫情影响,无法集中选拔,就以冬令营前六名学生组成国家队。要知道,冬令营在高一学生进高中后不到半年举行,肯定是高年级学生更得心应手。
熊斌介绍,奥数有着数学领域头脑风暴的美誉。一般来说,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习奥数。上海每年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学生在1600人左右,占比不高。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初中、小学时开始爱上奥数的,大多是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因此,从上海奥数教育的推进来看,总体上呈现健康、活泼、自主的氛围。所谓“奥数培训过热”“拿奥数当升学敲门砖”等怪象,在上海并未形成风气。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有更多青少年喜欢数学,其中有一小部分同学愿意钻研奥数,这怎么不是一件好事情呢?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