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里除了存钱,还能存什么?这是笔者考儿子的一道脑筋急转弯。灵感来自几年前对上海首家食物银行的采访。这几年,这家特殊银行渐渐淡出了笔者的视野,直到最近才突然感觉它又火了:

先是在杨浦区江浦路街道家庭支持中心听说,经过社会组织一年对接,盒马鲜生宝地店终于点头答应,每天向江浦社区食物银行捐赠下架蔬果。几天后,在杨浦区“光盘行动”进社区主题宣传活动中,笔者又听说,长海路街道也将开设一家食物银行,使食物银行上海门店的总数达到5家。

新民快评|“食物银行”终于火了!-LMLPHP

图说:工作人员正将绿洲食物银行捐赠的蔬果放入冷柜等待困难家庭前来领取。孙云 摄

过去几年,食物银行在上海开门店的增速并不太快。如今,伴随着节约粮食、光盘行动蔚然成风,社会对食物银行的关注度都显著增加,还有社区主动找到他们谈合作,个中变化令人感怀。

食物银行与金钱无关,它是一种“社会资源再利用”模式,1967年起源于美国,在欧美国家已有数百家。在我国,食物银行出现仅有几年,公众知晓度不够,捐、领食物的都不够多。

例如,在一家运营已有两年的社区食物银行,具有领取资格的困难家庭有500多户,但经常去领的仅有1/5。捐赠食品的范围也不够广,比如常常会收到高档零食,却并非困难家庭刚需。尴尬的是,因为企业对于捐赠临期面包等现制点心很有顾虑,困难家庭最需要的干粮类食品恰恰比较缺少。这样的品种构成难免影响困难家庭领取食品的积极性,限制了“社会资源再利用”模式的效益最大化。

不过,情况最近开始发生变化——自从开展垃圾分类和“光盘行动”,商超感受到了每天报废大量蔬果的“压力”,终于同意将下架蔬果捐赠给食物银行,既能减少浪费,又能献爱心,一举两得。因为商超每天下架的蔬果数量不少,所以,有的食物银行出现了有趣的前后对比:昔日,保鲜冰柜长期空置;最近,不仅能充分满足周边困难居民、环卫工人的需求,一天两次发放蔬果,还能对品种和品质有所挑选。

这样的变化着实喜人。乘着“光盘行动”的这股东风,希望有更多“社会资源再利用”模式在上海推开,让更多人得益,也让环保和节粮得益。

孙云/文

09-30 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