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中秋节,月亮通常又大又圆,特别明亮,成了众人仰望的主角。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渴望与家人的团圆,于是中秋节又成了团圆日,家家户户亲友团聚,尽享人间温情。诚如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所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经历了这场疫情,今年的国庆中秋佳节更加凸显出团圆的意义。

月到中秋分外明-LMLPHP

当大多数人都在月下团聚或思念家人时,白居易也不例外。安史之乱使他与“兄弟离散,各在一方”,望月时更加怀念流落五地的兄弟,写下了:“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诗句。但他的胸襟与人文情怀似乎更为开阔,在“万里清光不可思”的月色下,除了自身,他更惦念着天下有情之人的离别之苦,在《中秋月》一诗中写道:“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也就是说,他不仅希望自己能与家人团聚,也希望守卫边疆的将士、新婚离别的夫妻等也能团圆相聚,共度良宵。他的心胸显然更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博爱境界了。

不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意味着思念与团圆,也象征着女性之美。中国自古便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把月亮与嫦娥、婵娟等传说中的美女形象联系在一起。我们平时所说的“月亮姑娘”亦即此意。“花容月貌”便是对女性外貌的一种赞美和形容。“闭月羞花”甚至写到了女性的一种羞涩情状和内敛之美。

更有意思的是,月亮还与爱情有关。试看中国情诗中的名篇名句,往往都与月亮、月光的描写连在一起。如“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佺期)“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词中更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如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走我也走》等。

正因为月亮与爱情有关,皎洁的月光象征着爱情的纯洁与美好,所以唐代女子有拜新月的习俗,上至宫中,下至民间,无不如此。为拜月所需,古代除了建有望月亭,更多的是拜月亭。关汉卿写过一出戏,名字就叫《闺怨佳人拜月亭》,演的也是爱情故事。古代有些男女青年为了婚姻自主,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束缚,往往也是双双私奔,面对月亮山盟海誓,在月光下私订终生,于是月亮又成了爱情的见证。难怪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化中,便把主管婚姻的神称为“月老”或“月下老人”,也成了媒人的代称。

09-30 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