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筑有故事。阅读一座建筑、一片街区、一段城市建筑发展史,就是在阅读这座城。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融于申城的建筑。假日里,伴着秋色,看看家门口的风景。今起推出一组“建筑可阅读”,十条线路带你重温历史底蕴,感悟江河情怀,体验精致摩登,寻踪名人传奇,感受朴实幸福,畅游海上华章。
初秋,梧桐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我与几位作家朋友以步行的绿色方式,开展了一次“难忘红色记忆”之旅。
在“红色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我们时而穿梭于市井气息浓郁的狭窄马路,时而徜徉于饱经风霜的老弄堂,相继抵达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周公馆、孙中山故居、渔阳里、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感受红色文化的历史和发展,重温党的奋斗历程。最后,大家来到南京西路、黄陂北路口,一幢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屹立在眼前,这里就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抬头望着沐浴在阳光中的巍峨主钟楼,不由得想起一些往事。2013年1月,我刚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在准备提案时,脑际蓦然浮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门口长期挂着的“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牌子;也想起多年前探望原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王尧山,这位新中国成立前在沪开展地下工作的革命前辈病中仍热切希望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早日建成。我马上着手调研,摸清情况:早在1950年初秋,根据陈毅的提议,本市决定对建党初期史迹进行调查。1951年10月,成立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管理委员会(夏衍为主任委员),负责筹建和领导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一馆(中共一大会址)、第二馆(陈独秀寓所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第三馆(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1955年1月,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对中共一大会址原貌及当年会场布置作进一步调查,准备在附近筹建新的总馆。1958年10月,成立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委员会(魏文伯为主任委员),建馆设计方案确定后,很快进行居民动迁,编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陈列计划(初稿)》;当建筑工地开始打桩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工程中止。1986年10月,恢复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并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
于是,我撰写并提交了自己的第一份提案《应尽快促成已筹备60多年的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这正与相关部门的想法一致,受到了重视。经委员们连续积极建言献策,最终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合二为一,于2018年正式开馆。听了我的叙述,几位朋友不禁感叹:在这座申城公共文化地标中,凝聚着新上海首任市长陈毅的心血,夏衍、魏文伯等的筹划,不少革命前辈的期盼,相关部门的努力,政协委员们的智慧。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厅面积9800平方米,基本陈列有“序厅”“古代上海”“近代上海”“尾厅”几大部分,综合反映上海社会发展历程和人文历史特征,凸显上海厚重的革命历史底蕴。在参观过程中,大家深感它保留了珍贵的城市记忆,演绎了独具的城市气质,展现了特殊的城市精神。
结束此行,晚霞已给申城的道路和建筑抹上了一层浅淡的金色。我们相约,下一个双休日,再一起走另外的红色旅游线路。上海是“红色基因”的源头,行进于红色旅游线路,能感悟城市精神的高度与宽度、厚度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