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70的奥拉维,是一个艺术品商人,在赫尔辛基大街上开有一家画廊。在拍卖行,他拍得一幅油画《海景》,画面上呈现着礁石、海水和隐隐约约的船,他把它清理、装裱,然后挂在画廊准备出售。芬兰影片《匿名的画作》用这个开头,浓缩了奥拉维几十年职业生涯中所常见的生活场景。在他的画廊里,挂满各种油画,有人物、风景和静物,正如他所说,这些画全部都是他自己出钱买来的,而卖出更高的价格,一直是他的期望所在。
没有人不明白现在艺术品买卖的窘状:画廊里顾客稀少,人们对传统艺术日益缺乏兴趣;供大于求,更多生意被网络商店取代;画廊租金不断提高;有价值的画作不多;卖不出几幅画,欠款增多……对于奥拉维来说,年迈、身体有病,他打算退休,“让我再做最后一笔交易,就死而无憾了”。
这部影片另有一个译名《最后一笔交易》,导演克劳斯·哈洛,在拍摄获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历史剧情片《击剑手》后,把镜头对准了艺术品商人。奥拉维很快在拍卖公司发现了一幅画:一个男人,或许是修士,或许是农民,神态安详,作者不详。奥拉维好友帕图认为,此画出自芬兰黄金时代,八成是赝品,“即使不是,也卖不出去”。但奥拉维凭艺术直觉和经验,认定这是19世纪俄罗斯绘画大师列宾的画作,虽无真凭实据,他打算先拍下来,然后再去调查,尽管帕图认为风险太大,何况奥拉维已选择退休。
如同侦探一样的工作,由奥拉维在画廊实习的15岁外孙奥多完成。他通过一家美术馆展览目录,找到和拍卖公司一样的作品,尺寸和细节完全吻合,但没有画作的图片,无法证明是同一幅画。从目录获知画作来源于一个老妇人,又在网上搜索其地址,最后在养老院谎称是老妇人的亲戚,被护士允许翻检书籍,结果在一大堆画册中,找到列宾画作的图片。
拍卖公司拍卖匿名画作的场景,有点紧张。起价从1300欧元开始,直至1万欧元由奥拉维拍成,中间几次叫价,奥拉维都显得胸有成竹,大有决战到底的气势,但面对不断攀升的价格,奥拉维脸上隐约显出一丝不安:他有能力支付这笔钱吗?
奥拉维沉浸在工作中几十年,没有想到,他的家庭关系糟糕透顶。妻子离开了人世,对唯一的女儿不闻不问,即使女儿离婚之时。只因外孙需要在画廊实习,父女才有了来往。为了支付画作的费用,在银行贷款失败、没人愿意借钱、卖了首饰之后依然有缺口的情况下,只得向女儿借钱,女儿还在偿还前夫的赌债,拿不出钱。最后外孙拿出将来读大学的费用(女儿并不知情),奥拉维才凑够钱买到了那幅画。
奥拉维由海奇·诺西艾南扮演,他在导演克劳斯·哈洛另一部电影《给雅各布神父的信》中扮演神父。在本片,沉静的面容下,是他起伏的心情。他完全没有想到,通过购买列宾的画,再一次把他和家人联系在一起。外孙实习的评估表,他全部打上“优等”,而外孙对画廊的评价,是“超优等”。要知道,当初,他拒绝外孙来实习,而外孙也认为外公不在乎他和妈妈。电影里有一个绝美的场景:他一边和女儿在美丽的秋天漫步,一边回忆着往事,钟声、鸟声、红叶,金黄色的光线里,荡漾着一片亲情。
奥拉维以一种悲剧的形态,完成了他最后一笔交易。因拍卖公司作梗,他那幅意义非凡且价值不菲的画卖不出去;为偿还外孙上大学的费用,他不得不关掉了自己苦心经营的画廊。电影里有一个寓意深刻的镜头:奥拉维出门时撞到转椅,空留转椅连续不断地旋转,转椅停下后,切入了他的遗像和点燃的蜡烛。奥拉维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但他也留给了女儿一封信:“当你看到这封信,就表示我的列宾没有卖出去。我想把画作留给奥多。倘若要说遗憾,就是我这一生没能多陪你,我应该保护好你的。照顾好奥多,他很聪颖,告诉他,我把他的表现,也评为超优等。”一幅画换来了爱和持久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