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向来都是新人们扎堆举办婚礼的日子。今年你收到了几个“红色炸弹”呢?
在上海,上海人把办婚宴叫做“办喜酒”,受邀参加婚礼,上海人则称为“去吃喜酒”。
今朝,小侬的老朋友,上海老克勒王蔚老师,要和大家聊聊上海人结婚的那些事~
侬晓得,老底子上海人办喜酒,第一道热菜上的是什么?
上海人结婚都有哪些传统?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人办喜酒,第一道热菜为啥是炒虾仁?
文 王蔚
国庆节,吃喜酒,一场接一场;送出去的红包,也是一只接一只。
曾经听好几个老师说,班级里七八月份生的小孩子好像特别多,十月份生的也蛮多的。这些小孩子的父母或许门槛蛮精的,七八月生的小孩子,正好挤进上学年龄,9月1日后生的,就要等到下一年再读书了。
七八月出生的小孩子,他们的父母如果是在国庆节时结婚的,算算日子,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坐床喜”。
讲到吃喜酒,上海又有自己独特的习俗。现在的婚礼讲究洋派洋气,比较多的是西式婚礼加中式菜式。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老早上海人结婚的酒水,第一道菜必定是清炒虾仁。知道为啥吗?因为,上海话“虾仁”音同普通话“欢迎”。
这里就要讲讲上海闲话“虾”的读法。虾分为河虾与海虾,都应该读成“欢hv”,油爆虾、盐水虾、基尾虾。但是,现在的上海人,普遍读成“hu”,大头hu、小龙hu。难怪,有的上海小朋友,还会用上海普通话,把虾读成“花”,油爆花、小龙花。
老早吃喜酒,台面上的大菜必须要有全鸡、全鸭、蹄膀。全鸡一般是整只的鸡笃的鸡汤。全鸭一般是做成八宝鸭,里面有香菇、红枣、糯米、火腿丝等。蹄膀有红烧的,也有肴蹄。
但是,从前,酒水台上的这几道大菜,来宾一般是不动筷子的,最多是偶然给馋唠胚的小囡尝一点点。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老早办喜酒的人家,会带上大大小小的“钢宗镬子”,就是为了酒水散场后,把各个台面上没有动过筷子的全鸡、全鸭、蹄膀,统统装到“钢宗镬子”里带回去,好吃好几天了,或者分给邻舍隔壁。那时,大家的日子都是比较苦的。
结婚,除了办喜酒,最闹猛的还有两件事。一是车嫁妆,二是接新娘子。
车嫁妆,除了电视机、电冰箱、缝纫机,最有看头的是被子。有的新娘子是陪嫁4床被子,有的是陪嫁8床,我看到过最多有陪嫁24床被子的。
被头看被面子,拿得出手的是丝绸、七彩织锦缎等高档绸缎被面子。泡泡纱做的被面子,一般是不会拿出来给大家看的。被子越多,被面子越高档、图案越好看、越喜庆,新娘子越有台型。
接新娘子的习俗与现在也是变化蛮大的。那时候是可以放鞭炮的。新娘子出嫁是要乘轿车的。那时还没有什么私家车,轿车要么是问亲眷朋友里开小车的司机借来的,要么是到出租车公司租的。即便娘家到婆家只隔了一条马路,有的甚至就是隔个弄堂,也是要乘轿车的。路太近怎么办?那就到附近的几条大马路上兜两圈。
回想过去的结婚,虽然排场也不小,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总觉得有些乡气。现在,车嫁妆少了。一般在结婚前,新郎新娘早就装修好了新房子,家里的家俱、摆设再高档,一般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邻里间就算住在同一个门牌号里,甚至就在同一个楼面,大多数也是不会发喜糖的。
一家人家办喜事,一条弄堂跟着一起轧闹猛,甚至把左邻右舍都调动起来帮着一起操办喜酒。这样的场面已经再也不会回来了。用不着怀旧,这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用上海闲话来说,结婚,没啥好卖洋的。
你有怎样特别的吃喜酒、办喜酒记忆吗?不妨在留言区告诉小侬吧!
【田小鱼综合编辑】
文章由首席记者王蔚 授权发布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冒犯敬请联系。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关注侬好上海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