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疫情令医护,特别是年轻的医护,空前感受到社会的敬意和认可。这种满足感坚定了职业认同,不因金钱,无关辛劳,是基于专业能力得到的认可,成为发自内心的不竭动力源泉。”国际护士节前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即将走上临床实习的护生举行了一场授帽仪式,看着又一批“新鲜血液”迈入专业学习的新阶段,附属仁济医院护理部主任、硕士生导师杨艳颇为感慨。
图说:授帽仪式后,他们将走上临床一线 校方供图
在临床一线,刚毕业1-3年的护士离职率不低,专业技能仍待提升,实际工作压力不小,还要面对甚至来自家庭的社会偏见。但实际上,护理学科与临床医学一样都是一级学科,护士与医生一样对提高疾病救治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随着医疗服务转向全生命的关怀,随着科技加速更多诊治手段、理念创新,新时代护理人才要如何培养,如何留住?
疫情前后的“一念之间”
就在疫情爆发前,杨艳带的队伍里就又有年轻护士想离开。原本打算站好春节“最后一班岗”,却因为疫情看到前辈、师长义无反顾地逆行深受触动,这位重症专科护士也在上海支援公共卫生中心,还成为公卫唯一“三进宫”的护士,得到团队和患者的认可,收回了辞职的想法。
这不是疫情期的“唯一”,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也有工作刚满2年的护士因疫情坚定了原本动摇的职业选择。“从学校到临床,年轻护士常常会发现现实与梦想不太一样,专业起步又会遇到挫败感,有时候放弃和坚持就在一念之间,这时候特别需要精神上的支持。”护理部、博士生导师主任侯黎莉说。
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部)护理部副主任常健是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这场逆行之旅和90后护士们同吃同住,令她对这些相差十来岁的“不同物种”有了新的了解,“他们主张自我,把‘打病毒’比喻成‘吃豆豆’游戏,有时候说着一些我完全听不懂的话。但是只需要一点点成功的体验,感受来自患者、医生和社会的认可,有能够发挥特长和热情的平台,他们的坚定与我们没有不同。”
培养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的人
经历这场疫情,除了一腔热情,社会对医护的认同更来自于专业能力的认可,但对于护士角色的想象仍有“偏见”。真实的护理服务场景多元,一支医疗队伍里护士发挥着协调人力、物资的管理职能,针对危急重症、肿瘤、老年慢病、精神于心理等不同的方向护士要应用不同的专科技能,面对患者不仅要有能够发现问题的眼睛,还要有能够解决问题的头脑。“护士的智慧非常关键。”杨艳分享了一则《柳叶刀》曾刊登的研究——护士人数减少和医院病患死亡率较高有直接关连,护士必须照顾的患者每增加1人,患者术后1个月内死亡率增加7%;护士有大学学历的比例增加10%,病患术后死亡率减少7%。
“护士为何需要高学历?实际上,这并不是单纯的学历追求,而是临床需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通过规范、科学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的人。”侯黎莉说,一些医疗器具的发明、一些流程的改进,护理队伍在临床找到能够帮助患者或医护的灵感,通过研究和创新推动应用,这样的能力更为珍贵。
“今年我们将扩招10名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同时‘护理学-行政管理’双学位项目也在申报。大学教育除了教专业知识,更在于思辨能力的培养,通过埋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种子,帮助学生获得未来的竞争力。”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方琼解释,“例如在越发巨大的信息海洋中,是否有捕捉、归纳、演绎心理的能力,能够找到最佳证据,在伦理困境中做出抉择,找出最优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