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进入九月,渐渐退去暑气,有了秋意,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到了。

爱乐人此刻有些惊喜,延安路绿地东端的上海音乐厅,经过一年半的整修,终于落下了围裹着的脚手架,重新与我们见面了。

如今的年轻人大多不一定晓得,这座音乐厅原本是家电影院。我在小学二年级那年,初次跟了祖母进去看过一部反特片——《猎字九十九号》,至今记忆犹新。然而,印刻在市民记忆中的,是本世纪初它的那场“大迁移”——偌大一栋建筑,2002年底,上海音乐厅从原址被拔地而起,整体抬升3.38米、平移至距原址东南66.46米的新处所,经过两年的精心修缮,一座既保护了这座欧式古典建筑的历史原真性,又增加了建筑面积、完善了功能和设施的新音乐厅,出现在人们眼前。

上海音乐厅:被1.5秒改变了命运 | 十日谈·建筑可阅读-LMLPHP

上海音乐厅今年正值九旬大寿, 1930年3月26日,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麦高包禄路(今龙门路)路口,原本属于潮州会馆的一片冢地之上,一栋崭新、华丽的西式影院建筑宣告开业, 影院被命名为南京大戏院。这栋“价值逾五十万元”的影院,开业当天首映的是“全部歌舞对白有声巨片”——美国环球公司出品的《百老汇》。建成时,它就引进了西电公司的维泰风和福克斯公司的慕维通两种有声片放映设备;同时,还斥资进口安装了空气调节系统,最早在沪上影院中真正做到了“冬暖夏凉”。这座豪华电影宫殿的设计者,是有着美国宾大留学背景的中国建筑师——范文照和赵深。

可能是由于影厅的靴形结构,在电影放映时,声音的混响时间超过了一般影院建筑的规定——0.8秒,达到了1.5秒,在对电影放映未必十分有利,可却成就了南京大戏院后来的一番命运变化。

1950年,南京大戏院一度更名“北京电影院”,到了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和筹备“上海之春”音乐舞蹈节,主办方发现上海应该有一栋跟这座城市身份匹配的音乐厅建筑,到了这会儿,这座混响时间为1.5秒的影院终于迎来了它的新生命——它以极为出色的声学效果而最终被选作上海的城市音乐厅。

1959年9月20日,“上海音乐厅”正式命名,上海音乐界为上海音乐厅开幕式举行了联合公演。主要演员为蔡绍序、丘和西、吴乐懿、周小燕、俞丽拿等,指挥杨嘉任、司徒汉;主要曲目有《春江花月夜》《塞维利亚舞曲》《茶山新歌》《夜莺》《梁祝》《幸福河》等。

这以后,它便成了几代上海人音乐记忆中最为重要的地标。

10-05 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