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5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金秋十月,国庆中秋假期到来。有人追寻诗和远方;有人享受家人团聚;有人奔波在脱贫一线;有人忙碌在建设工地;有人开启逛吃节奏;有人徜徉在书海中-----在多姿多彩的假期生活里,人们用照片记录假期中最难忘、最开心、最幸福的那个瞬间。

今天我们洗出来了3张照片,一边给您说照片,一边给您讲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第一张照片:

早上9点,四位不同肤色,大眼睛、高鼻梁的学生在承德俊凤剪纸馆前一起比了个心,他们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都来自承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在这家国字招牌的民族文化传播基地度过愉快的一天。

照片定格了留学生们邂逅非遗的快乐时刻。

河北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康熙年间,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俊凤作为省级传承人向留学生热情介绍着。石俊凤说:“这种批毛毛是丰宁满族剪纸的特殊工艺。”

200多平米的展厅内,大大小小千余幅剪纸作品,有小到方寸的十二生肖,还有一米见方的“避暑山庄全景图”,留学生们不停地按下快门。

来自巴基斯坦的艾达,2016年就来到承德,是四人中的学长。他去过避暑山庄、金山岭长城,为中国建筑的精妙和恢宏所惊叹,今天的体验又给了他不一样的感受。翻译说:“他感觉不是一个单纯剪纸艺术,是身临其境,真正地看到风景一样。”艾达说:“很开心,所以我很喜欢中国。”

包裹杏色头巾,穿着黑底配以彩色花纹纱丽的姑娘叫伊泽,今年21岁,来自巴基斯坦,她停留在抗疫作品《圣洁》前沉默许久,目不转睛地观看后,发了一个朋友圈。翻译说:“在巴基斯坦见过许多工艺品,但是从来没见过剪纸这样的艺术品。最能打动她的就是《圣洁》这幅剪纸,她觉得疫情期间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奋战在一线,向他们致敬。”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呈现出的镂空艺术,激发了留学生们对剪纸的极大兴趣。他们在石俊凤的指导下,手拿红纸体验了一把,一时间,只听见咔擦咔擦的剪纸声如音乐般欢快。

承德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老师王浩宇说,带同学们来这里感受传统文化,是学校送给他们的节日礼物。“通过这种互动的形式,相信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在领略到非遗文化的精彩同时,向世界撒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结束时,老师学生们举起手中的作品,一起高喊:“我爱你中国!中国牛!”

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由表现形式看,它包括单色剪纸(红、白、黑等)、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品种。

总之就是,啥都能剪。

第二张照片:

晚上7点,在杭州余杭图书馆自习室的角落里,一对三十岁左右的年轻男女面对面坐着,男子一手拿着书本,一手握着笔书写。女子表情有些严肃,眼神很是专注地看着男子书写的方向。他们的桌上,还放了厚厚一摞关于考研的书籍。

照片记录了这对年轻夫妇在图书馆一起看书讨论习题的画面。妻子说:“他教我刷题的技巧,当初就是看中他成绩好,还算会读书才嫁给他的,现在需要用他的时候,必须靠得住。”

说话人叫王静,今年是她和丈夫结婚的第五年,国庆节也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由于选择了考研,这个国庆,他们没有出行旅游,也没有烛光晚餐,而是泡在了家附近的图书馆。丈夫骆克说:“这可能是更难忘的纪念日,报名今年底的考研,必须得加紧每分每秒。图书馆里氛围好,更能静下心来备考。”

看着丈夫密密麻麻的笔记,王静很是自信,她说:“别的两个人一起出游,我们今年两个人在图书馆里相互鼓励相互加油,这种感觉也蛮好的。”

说完,他俩又埋头继续刷题学习。而立之年,他们想要一起努力,共同进步,让小家在未来有美好的发展。

第三张照片:

在河南商丘古城景区华商文化遗产主题公园西侧的入口处,几位戴着口罩的志愿者正在引导游客如何正确扫码预约入园游览,他们年纪大都在六七十岁左右,统一头戴红色帽子,身穿印有“环保志愿者”字样的绿色马甲,帽子下方露出的头发已然花白,但依旧目光炯炯、神采奕奕。

照片记录了他们忙碌的身影。

华商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是商丘古城景区游客必来打卡的地方。今年双节,景区采取实名预约入园,工作量大,不少环保志愿者前来义务帮忙,65岁的志愿者喻文清不厌其烦地介绍着入园须知。喻文清说:“这几天一直人流量都不少,现在让游客提前免费领票,不能让游客聚集的太多。”

忙碌间隙,喻文清顺便帮环卫人员捡拾垃圾。喻文清说:“希望大家都自觉保护环境,像昨天有一个小伙子,他随手就把烟头丢到地下了,我就告诉他,我说小伙子,你看你做的对吗?当时他就笑了,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了。”

喻文清年轻时从东北来到商丘工作,退休后当起了志愿者,她每天来公园需要转几次公交,路程近两个小时,但她说宣传环保知识太有意义了,一点也不觉得累。

10-06 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