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生·新所,原来的Columbia Circle(哥伦比亚住宅圈),沉寂几十年后,在上海的城市更新中复活。

上生·新所:在城市更新中复活 | 十日谈·建筑可阅读-LMLPHP

租界时期的上海,那些漂洋过海来寻求致富梦的欧美人士,为了满足思乡之情及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在上海郊外建设了欧美国家常见的乡村俱乐部。其中美国人在延安西路东段建立的就是哥伦比亚乡村总会,一个可以踢球、游泳、饮酒、用餐的庞大休闲娱乐综合体,1925年前后由哈沙德洋行设计并建成。

之所以命名为“哥伦比亚”,表达了美国人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冒险精神的追随。哥伦布受到西班牙王室支持开展探险航行,这也是乡村总会整体设计为西班牙建筑风格的重要原因——上海何尝不是他们意图开辟的“新大陆”。

乡村总会建成后,由于时局混乱,公共租界趁机越界筑路,修筑了哥伦比亚路和安和寺路(今天的番禺路和新华路)。路一筑成,美国人Frank J. Raven所拥有的实力雄厚的普益地产公司就在周边购进百余亩土地,计划推出哥伦比亚住宅圈的开发。普益公司雇佣的执行经理Hugo Sandor是匈牙利人,他很自然地选择了自己的老乡、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担任总设计师。1929年至1932年间,邬达克为哥伦比亚住宅圈设计了英式、意式、西班牙式、好莱坞式、英国乡村式等13种风格20余栋别墅,他自己也爱上了上海西部这片静谧的土地,也在这里为自己设计建造了私宅,后来因感谢孙科的帮助,将私宅赠予孙科,即是现在上生·新所项目内的孙科别墅。

哥伦比亚住宅圈一经建成,就成为当时沪上上流外侨的住宅首选。旁边的哥伦比亚乡村总会就是他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巴拉德就出生在其中一栋别墅,他在自传体小说《太阳帝国》中记述,他的童年应有尽有,吃冰激凌,看美国电影,接受贵族教育。短暂的繁华过后,1941年日本与英美宣战,公共租界沦陷,巴拉德被关进龙华集中营,乡村总会也被日军作为第三集中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哥伦比亚住宅圈改名为新华别墅,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不同的故事。1951年,乡村总会被征用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那个装饰有马赛克的标志性泳池一度成为上生所职工的内部泳池。

今天,这里被更新打造为“上生·新所”,再度使用其英文名字“Columbia Circle”,旧有的功能被恢复并拓展,成为民众可随意漫步进入、开放式的国际文化艺术生活圈。

时光流转,虽然此圈非彼圈,但它们依然带着历史的遥远回响和文化记忆,被融合在新的时代背景与生活方式中。它显示了城市更新的一种可能性:在存量发展的当下,尽管旧有的建筑具有复杂的产权关系、未必宜居的形态样貌,但城市规划者和建筑保护师们仍可以通过小规模的改造、置换、融合,为城市带来有温度的故事和生活。

10-06 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