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徐家汇,那些中西合璧的建筑依旧静谧祥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让人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从徐家汇看中西文化的交往|十日谈·建筑可阅读-LMLPHP

“谁要了解17世纪迄今的中西文化交往过程,谁就会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徐家汇”,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所说,作为近代上海最具文化气息的城区,徐家汇不仅承载了沪上百余年的沧桑巨变,更让当年东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场景留下痕迹。

徐家汇原是上海西郊的一个普通村庄,人烟稀少,因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在此居住而得名。1847年始建老天主堂,1906年在老堂西南始建新堂,由道达洋行的英国著名建筑师道达尔设计,历时四年落成。据《徐汇纪略》载:“新堂钟楼高17丈,堂脊高8丈,阔9丈,中阔10丈,深25丈,可容纳2500人,内设祭台21座……为沪上第一大堂。”新堂以其规模宏大、造型美观、装饰华丽、工艺精湛,在当时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上海第一建筑”,更有“远东第一大教堂”的美名。

教堂采用哥特式双钟塔风格,拉丁十字式平面,五廊型巴西利卡,砖木结构。立面正中有大玫瑰窗,钟楼高达56米。堂顶周围设天沟,水可从墙四周所设的石兽嘴里喷出来。堂内楹柱64根,每根楹柱由10根小圆柱拼合,均由产自苏州的金山石精刻细凿成。后来,以徐家汇教堂为中心,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约1.5平方公里的教堂区,相继建立了主教府、博物院、藏书楼、天文台、土山湾印书馆等共21个机构。这里于是被称为“徐家汇教堂区”。

教堂区的附属建筑中,以土山湾博物馆和徐家汇藏书楼最为著名,可一并参观。之后可继续向北,探寻新华路外国弄堂和邬达克旧居,感受客居侨民在近代上海营造的异国情调。

从徐家汇看中西文化的交往|十日谈·建筑可阅读-LMLPHP

再向北行,就来到此行的最后一站——华东政法大学,在树影斑驳的校园内,探寻号称“东方哈佛”的圣约翰大学旧址。这所成立最早、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教会大学,是近代上海乃至全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

1879年,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创办圣约翰书院,1902年更名圣约翰大学。19世纪的校园中仅有圣约翰礼拜堂、怀施堂和科学馆,后陆续增建思颜堂、思孟堂、罗氏图书馆等多座重要建筑,形成以大草坪为中心的建筑群。其中1894年始建的怀施堂,为圣约翰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平面呈日字型围合布置,两进院落。西式建筑的体量之上加以中国式屋顶,四角翘起。其后陆续新建的建筑,如范文照设计的交谊楼等,大多延续了怀施堂的手法,大屋顶四角曲翘,使校园呈现出统一的中国古典复兴风格。

如今,徜徉在校园内,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依旧静谧祥和,正如圣约翰的校训初为“光与真理”,后加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前半句出自基督教,后半句则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漫步在秋日阳光下的校园,回味着这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的校训,让人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10-08 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