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岛国巴巴多斯总督日前宣布,这个英联邦国家打算不再承认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将转为共和制。而在巴巴多斯之前,澳大利亚人曾提议将女王生日从节假日表中取消,新西兰曾动过换国旗、取消英国殖民地标识的念头……
英联邦的凝聚力正在日渐衰弱吗?随着英国“脱欧”进程的推进,英联邦未来会解体吗?关于这些问题,本期论坛请来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朱联璧为您解答。
1 转为共和制≠退出英联邦
问:“辞退”英女王,转为共和制,巴巴多斯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意味着什么?
答:巴巴多斯总督宣布这个决定并非心血来潮。从20世纪末开始,巴巴多斯国内已经开始讨论改变国家政体的问题,并在过去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不断弱化和英国的联系,向类似欧盟的加勒比共同体靠拢。1998年,巴巴多斯宪政复审委员会提议将国家的政体从立宪君主制改为共和制。2003年,巴巴多斯将终审法院从位于英国伦敦的枢密院司法委员会,转移到位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的加勒比法院,在司法上进一步脱离英国。
2018年,巴巴多斯工党领袖莫特利以绝对优势赢得大选,出任该国首任女总理。她不久前指出,应以巴巴多斯独立55周年作为契机,不再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国家元首,彻底告别巴巴多斯被殖民的过去。
但这样做并不会使巴巴多斯直接失去英联邦成员国的身份。这里涉及到英联邦成员国的政体多样性的问题。在目前的54个英联邦成员国中,有33个采用共和政体,超过一半,余下的21个国家采用君主制,其中5个国家奉本国的君主为君主,16个国家被称为“英联邦领地”,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君主,并称之为本国君主,如“巴巴多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英联邦领地一旦改为共和制,就会失去这一地位,但并不影响该国的英联邦成员国身份。
目前的16个英联邦领地包括英国的联合王国(含十余处海外领地),3个旧英联邦国家(即以白人移居者后代为人口主体的前自治领,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以及12个位于加勒比和大洋洲的岛屿的英语国家。曾有三个加勒比地区使用英语的前英国殖民地,即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与多米尼克,分别在1970年、1976年、1978年转为共和制,如今依然是英联邦成员国。因此,巴巴多斯的改制并非首例。
而且,早在1973年,加勒比地区的4个前英国殖民地共同建立了新的区域性组织“加勒比共同体”。共同体的4个创始国中,圭亚那在加入之时已是共和国。随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改制为共和国。此次巴巴多斯转制,是步前两个国家的后尘。此举也被认为有可能带动第四个创始国牙买加改制为共和国。这一共同体目前正式的成员国数量为15个,包含所有在这一区域的12个英联邦国家(含9个英联邦领地,3个共和国),另包括一个英国的海外领地。该机构5个准成员国则均为英国的海外领地,也就是并未完全获得主权,依然由英国负责防务和外交的地区。
因此,巴巴多斯选择转向共和制,可以看成是政治上进一步解除和英国的联系,强化该国作为独立国家的身份,为全面参与加勒比的区域联盟活动提供更强的认同基础。英国和英联邦均无法干涉巴巴多斯的这一决定,因为巴巴多斯早已是主权国家。即便巴巴多斯在建立共和国之后要求退出英联邦,根据该机构自主退出的原则,同样没有国家和机构可以干涉。
2 澳大利亚为转制争论不休
问:巴巴多斯已经决定放弃领地地位,那为什么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还在纠结是不是要改制?
答:虽然在巴巴多斯发展起来的蔗糖种植园对英帝国的贸易一度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为英国本土送去了蔗糖、朗姆酒和烟草等成瘾品,为殖民者创造了大量财富。但这个人口不足30万,面积略大于三分之一个崇明岛的小国的国际影响力并不大。
图说:巴巴多斯风光 东方IC
相比之下,同样出现了要求改为共和国呼声的澳大利亚更受关注。澳大利亚是由大量白人移民后代建立的国家,属于旧英联邦的白人自治领(区别于以前殖民地为主构成的新英联邦),也是“五眼联盟”的成员国之一,被认为对英帝国和英国君主有较强的认同感。在巴巴多斯宣布将改制后,有澳大利亚媒体刊载支持共和主义的学者文章,再次提出共和制才是澳大利亚未来最好的选择。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澳大利亚的工党政府就开始推进国家改制,希望能在2001年,也就是澳大利亚联邦成立100周年之际将澳大利亚转为共和国。为此,该国在1999年11月6日举行全民公投。公投之前的民调显示支持共和制的澳大利亚民众占据多数。但从公投结果来看,只有45%的投票者支持共和,55%的投票者反对共和。
有分析认为,此次失败在于公投的问题设置了一种过于具体的政体,引发共和派内部的矛盾,并不能表明澳大利亚民众更倾向于君主制,因此共和主义的声浪在澳大利亚国内依然有强大影响力。支持共和的民众偏向于精英阶层和城市居民,认为“外国”的、“世袭”的君主出任国家元首不符合该国民主和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观。选择共和制可以为国家提供改变目前宪政体制中的问题的契机,重新思考澳大利亚的特性,为目前存在的各类社会问题寻找出路。换言之,更改体制不仅意味着放弃君主,也是澳大利亚新一轮国家建构的契机,可以利用澳大利亚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为新政权提供合法性支持,这也与目前积极接纳移民的国家定位更一致。
但支持君主制的民众认为,澳大利亚的君主并非“外国人”,是澳大利亚人的女王,有团结国民的象征意义,同样也服务于民族主义和国家建构的目标。该国总督是由澳大利亚人出任的,是君主在当地的实际代表,同样也是本国人。共和派为改制所赋予的各种能力,其实针对的是国家现有的社会问题,与采纳共和制还是君主制的关系不大。再者,立宪君主制和民主政体之间并不存在冲突,英国就是最好的证明。
澳大利亚出现的争论,充分体现出以巴巴多斯为代表的国家转制的动机,也展现了这种做法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影响力。共和制意味着激励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国家的归属感。君主无论在前殖民地还是在前自治领,更多扮演着团结民众的象征性角色,目前已不能影响各英联邦领地的内政和外交。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实际差别在于究竟是团结在国家周围,还是团结在女王周围。前者能与当地被殖民的过去有更好的切割,也由此受到了曾经遭受英国殖民者压迫的地区的民众的认可。对由大量白人的后代建立的国家来说,作为家族和国家的历史,和英国殖民者之间的联系大于冲突。历史和血缘的纽带或许是他们不愿意完全放弃君主的部分原因。
3 离心力与向心力微妙平衡
问:英联邦的吸引力,英国的号召力正在下降了吗?英联邦的未来会怎样?
答:英联邦自身的特性,注定了它可能产生的影响力在未来很难逐步增强。英联邦作为一战后就出现早期形态,并在二战后为应对大量前殖民地独立而不断改革,以确保对成员国吸引力的跨国组织,确实有其值得引以为傲的部分。一是在于影响力。目前拥有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据地球五分之一陆地面积的英联邦是规模仅次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二是在于灵活性。尽管相对宽松的进出机制对成员国的约束力不强,但战后的不断调整赋予英联邦的灵活性,使得曾经退出的成员国也有不少重返英联邦。
不过,英联邦的弱点也非常显著。其一在于多数成员国之间的联系与英帝国殖民的过去无法彻底切割。尽管今天的英联邦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但英联邦首脑仍是英国君主。机构首脑之位并非世袭,但根据已有协定,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后,继任英联邦首脑的将是英国王储查尔斯,也就事实上允许英国君主世袭这一职位,折射出了曾经的英帝国相对于殖民地更高的地位。再者,绝大多数英联邦国家都有过被英国殖民的经历,这一共同体形成的基础正是目前广受抨击的殖民行为。
其二在于英联邦内部的联系更多的是文化和观念层面的,而非经济层面和关乎权益的。英联邦目前以召开领导人大会和运动会为凝聚成员国的主要途径,但领导人会议商议的问题与其他国际组织没有显著区别,如引导文化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合作。英联邦运动会虽是各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但与其他大型国际赛事相比特点并不突出。就经济层面来说,尽管旧英联邦内部的自由贸易推进程度相对较高,但在英国1973年加入欧共体之后,并未建立单独的和新英联邦国家之间的贸易协定,而是以欧共体(欧盟)成员国的身份与英联邦国家确定贸易运作关系。英国“脱欧”之后,可能会以自由贸易协议的方式加强和英联邦国家在经济上的联系,但仍需耗费时间谈判具体条款,避免和其他英联邦国家和别国的经贸协议或自身利益产生冲突。英联邦内部也不存在类似《申根协议》的促进共同体内部人口自由流动的法律,英联邦成员国公民在非本国的公民权益依据国别有所不同,没有一致性的规定。
其三在于英联邦国家所在的空间局部集中且整体分散。局部集中意味着在英联邦之内可能存在规模更小或更紧密的国际组织,如加勒比共同体,而后者整体利益相对高于英联邦的利益;同时,也意味着可能会存在基于地缘政治的局部紧张,如南亚次大陆的复杂局势。整体分散则意味着英联邦内部的交流需要跨越大洲大洋,不如空间上更紧凑的欧盟更容易执行统一的政策。
尽管英国政府在“脱欧”公投之后所意图建立的“全球欧洲”中包括加强和英联邦国家之间关系的愿景,但要实现这个愿景,除了需要大量的谈判,未来能产生的效用也无法确定。英联邦虽不至于在短期内解体,但在世界各国不断加强对帝国殖民时代反思的背景下,要加强内部的凝聚力,需要慎重考虑方式和修辞。英国王储查尔斯的个人经历和对具体事务的立场,也会导致英联邦首脑这一最重要的象征符号未来对其他英联邦国家的吸引力减弱。
对英联邦而言,离心与向心的力量目前处于微妙的平衡中,但各国内部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可能随时使其面对的离心力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