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姑娘,成了200多个中国老人的“妈妈”?

35岁的拉脱维亚姑娘阿娜西从去年4月开始,当上了青浦练塘镇的九峰养护院院长。一年多时间下来,这位院长能否让老人满意、获得家属认可、融入中国同事?记者跟随她,记录下了洋院长的工作日常。

“学霸”洋院长如何成了“练塘通”

早上6点半,阿娜西从租住的公寓出发了。由于平日社交圈在徐汇区,每天为了上班她可不轻松。“10号线要坐15分钟、17号线要坐39分钟、青蒸线要坐27分钟……”对于接近2小时的上班路阿娜西早已习惯。

在异乡生活工作为何能驾轻就熟?她说16年的时光就是最好的老师。

2004年她在拉脱维亚考上大学,第一专业就是中国概况,随后马上申请了奖学金来到复旦大学。2010年本科毕业时,她还是学校十位“毕业生之星”中唯一的留学生。2014年她在复旦法律系取得了硕士学位,十年求学让她成了个“中国通”。

“如今我还是个‘练塘通’!”阿娜西曾觉得青浦方言是最大的难题,但一年下来她虽然还说不来,但能做到听得懂,“我会带老人去附近景点参观,会问农民收购种子种菜,会参加茭白节之类的活动。我也很喜欢这片土地,这里人的生活方式。”

面对网友质疑“外国人当养护院院长是不是噱头?”阿娜西回答,“你们可以问问这里的老人,他们的答案最公正。”

洋院长心得:事无巨细到亲力亲为

九峰养护院位于练塘镇张联村500号,这家公建民营的养护院里住着200多位老人,其中42个是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对待‘老小孩’就是要耐心,”阿娜西一天的工作,大多数时间用来和老人聊天,记者发现无论是在半护理区还是全护理区,夫妻区还是高龄区,每一位老人的情况她都如数家珍。

其实许多老人并不在乎阿娜西是不是中国人,在他们眼里“院长是值得倾诉的对象”。“我强调多陪伴老人,多了解需求,有句话叫‘懂行’,我每件事都会听老人的反馈。”阿娜西举例,“比如伙食,本地人吃惯的口味和我们不一样,为此我换掉了原来的厨师。我觉得好吃不如老人觉得好吃。”

多和老人沟通交心外,她还为丰富老人生活想了不少招。自种的菜地、无极球运动、每月生日会……防疫期间,因为施行全封闭管理,阿娜西为了让老人打发无聊,还直播种菜给大家解闷。

“参加民政局组织的培训,班里就我一个外国人,大家会好奇地让我上去讲讲,同时传授我各种经验。”阿娜西觉得“中式智慧”对她很有启发,“有其他区的院长教我设置老人自管的组织,这样更方便收集意见,也可以让老人帮助我们去做心理工作。”

采访最后,阿娜西说自己在养护院的工作就是“扎根”到老人中去。“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爱这座城市,也爱这里的老人,时间让我们成为了‘亲人’,我会继续为他们服务。”

05-12 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