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只有一次,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白衣天使是今天的“主讲人” | 疫情防控发布会-LMLPHP

图说:发布会现场 记者 左妍 摄

2020年是让人难忘的一年,在残酷的疫情面前,一群群护士白衣执甲、迎难而上,他们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与时间赛跑,用顽强的意志守卫生命防线,点亮希望之光。今天是国际护士节、来自上海多家医院的白衣天使走进上海疫情防控系列新闻发布会,讲述他们是如何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呵护每一位病人、做好护理工作。

浦南医院李晓静:

浦南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李晓静带领50人的护理团队驰援武汉,大年初三晚上出发,初四凌晨到达武汉,经过短暂培训后,当晚就有护士进入金银潭医院病房值夜班。那时候最大的困难是人员分散,难以管理。队员来自上海40家医院,出发前就不认识,到了武汉后被分在11个科室,环境不熟,队员防护做的如何她心里没底,防控压力非常大。针对这个情况,李晓静想了很多办法。

看到护士们脸上戴口罩的压痕,李晓静想到了用来治疗皮肤损伤的水胶体敷料,贴上可以保护皮肤,于是发动各方资源协调筹集一些零散护理用品,缓解口罩压痕问题。

在武汉,院感工作是重中之重,除了第一天的集中培训外,其他时间李晓静不断组织二人一组练习,指导大家如何尽可能地做好防护,每天不下100遍地强调防护,后来队员们的口头禅是“我们领队说”。

2月18日,团队35人整体接管了金银潭医院北四病房,通过改造通道,最大程度保护了医务人员的防护安全。每天上班,她看着护士们穿防护服,一个一个把关,确认无误后再带他们查房。在武汉工作了65天,除了做好护理工作,护士们还开发了“援鄂天使团”公众号,为大众做健康知识科普;也与患者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病房走廊墙上,挂满了患者写给我们的感谢信。

“在援鄂日夜奋战的日子里,我们时刻都感受到了来自各级领导和上海广大市民对我们的牵挂,李强书记多次跟我们视频连线,我都把这些关心关爱及时传递给团队的每一个护士,这成为我们战胜疫情的强大动力。”李晓静说,我要把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嘱托带到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守护人民健康。

李晓静参加过抗击SARS、汶川地震救援等重大事件,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她说,无论是SARS、汶川地震还是新冠疫情,虽然任务不一样,但在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护士从不缺席。在武汉的隔离病房里,是医护人员和患者一起面对病毒,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相互鼓励。

早期有的患者有家族聚集性发病,患者的恐惧、焦虑问题很突出,整体接管病房后,除了常规的重症患者护理外,护士们把重点放在对患者的关心上,让在隔离病房的他们感受到被关心,被关爱。一位患者在出院时说,从此,她又多了几个亲人,今天她还打来电话祝上海的护士节日快乐。“这是一种力量,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即便付出了汗水和辛劳,那也是非常值得的。”

华东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陈贞:

华东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陈贞是上海市第一批驰援武汉的上海医疗队成员,他们也是全国第一支到达武汉的医疗队。

陈贞说,队伍中的93名护士来自上海50多家医院,但是绝大部分都没有烈性传染病护理经验。到达之前,武汉当地的医护人员已经处在超负荷工作状态近一个月,所以他们在第二天一完成培训就全盘接手了金银潭医院的两个病区。“我所在的北三病区是一个简单改建后的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都是危重症患者。30位患者有20位使用呼吸机,剩余的也都需要高流量吸氧。刚开始,护理力量的配置是不足的,护士只能延长工作时间。工作前几个小时就开始不吃不喝,当时正值冬天,传染病房是必须开窗通风的,所以非常冷,大家手都冻僵了。”陈深回忆道,长时间戴口罩、护目镜也让每位医护人员的面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压伤。当时没有工勤人员,所以除了完成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外,护士还需要搬运氧气瓶、环境消毒、垃圾清理,甚至清扫厕所、疏通下水道。所以对体力毅力的考验是非常大的。

为了更好应对工作,护士按照特长和年资分成了9个小组,保证每个护理小组都可以高质量完成危重患者护理工作。

在仁济医院查琼芳医生所写的《查医生援鄂日记》中提到一个故事,那天医疗队正在抢救一名危重患者,由市一医院呼吸科周新教授为患者进行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对危重患者来说,所有的治疗都是争分夺秒的。缺氧时间一长就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因为陈贞有18年的重症护理经验,之前又和几位教授配合抢救了很多患者,所以对于整个流程以及医生的操作习惯都非常熟悉。她和医生通力合作,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

“虽然护理工作很辛苦、有委屈,也有危险,但是它很伟大、很值得。想要做好这份工作,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一份愿意去帮助别人的善心。作为一名护士我很自豪。”陈贞说。

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普外科护士陈莉:

作为一名90后护士,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普外科护士陈莉从学校毕业后就立志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今年是她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工作的第七年。

 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全院护士纷纷请缨,写下请战书,她也申请进入一线参加抗疫工作。

抗击疫情期间,陈莉三次进入A3危重症病房工作,参与患者救治与护理。由于新冠病毒传染性强,所有患者收治在负压隔离病区内,没有家属陪伴,针对此类患者需要护士更专业的护理救治和更细致的生活照护。除了配合医生进行医疗救治外,对于危重症病人,护士还要承担为病人吸痰、发药、抽血等护理工作。其中皮肤护理就是很重要的一块,比如每2小时的翻身拍背。大多数护士体重比较轻,比较娇小,她记得有个180多斤重的危重病人需要翻身、一遍遍擦洗、换床单等,对陈莉来说,每次翻身都犹如打仗,翻完一身汗闷在防护服里。

“9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我们也曾受过质疑,很多人认为90后过分自我,没有责任心。但是我们也会长大、也会成熟。”沈莉说,目前在公卫中心参与应急救治工作的很大一部分主力就是90后,他们不怕苦、有担当,为自己职业感到自豪。

儿中心重症监护室主管护师冯升: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主管护师冯升是今天发布会现场的唯一一名“男丁格尔”,他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监护室PICU工作了13年。

他说,男护士既是职业奶爸,也是专业能手,护理是以女性为主体的专业,因为男性的加入,专业内涵更加丰富。爸爸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孩子生病了,不仅需要护士妈妈的呵护,也需要护士爸爸的自信和果敢。“在临床上,我们的角色做了很好的弥补,我们不仅能承担喂奶、换尿布、沐浴等照护性工作,更擅长在复杂多变的重症医疗体系中,做出高效决策。与此同时,在重症监护室里面有很多复杂的仪器设备,男护士操作仪器设备能力更强。我会研究每个机器的使用和维护,如ECMO、CRRT、重症B超、呼吸机、支气管镜等复杂设备,这些技能在抢救危重病人时都能派上用场。”冯升说。

护理的人文视角应该是全程全人的关怀和照顾。冯升还记得,多年前,救护车送来一个溺水的孩子。虽然经过团队的奋力抢救,却无奈因缺氧时间长,孩子成了植物人。那一刻,他想起了因为交通意外、窒息等意外伤害,早期没有得到干预而失去生命的患儿,于是开始关注并参与针对儿童父母、学校老师等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心肺复苏及院外急救技能培训,指导参与“拯救生命,你也可以”的公益活动,拍摄“5分钟学习心肺复苏”视频,参与“健康中国校园行”健康科普行动。希望在意外发生时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自救互救。

作为一名儿科男护士,他很感恩能与专业共同前行,也坚信自己可以做好监护室里的护士哥哥、奶爸、“男丁格尔”。

 

05-12 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