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广南县位于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地域面积7810平方公里,总人口85.31万人。集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于一体的广南县,是文山州目前唯一的未摘帽县,脱贫任务在云南省9个未摘帽贫困县中排第3位。这里地处石漠化地区,全县山区、半山区占国土总面积的94.7%。山高坡陡,地薄人穷,“广南既广又难”的戏称不胫而走。
当地干部曾多次感慨道:“广南是文山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硬仗中的硬仗,全州能否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难点、重点都在广南。”对于这一点,上海静安区第11批援滇干部张海翔、王亮深有体会。去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最吃紧”的关键阶段,张海翔、王亮来到了静安区对口帮扶地区——广南县。他们奋战在“攻坚战”的主战场,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社区功能提升等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协作项目。
图说:广南县城俯瞰。记者 张剑 摄
补短板、拓岗位、促增收……援滇干部带来了“上海经验”,广南县交出一份“亮眼答卷”:10月9日,经文山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20年第四次会议审核,广南县综合贫困发生率、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和群众认可度均达到贫困县脱贫退出标准。拟向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申请对广南县进行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
促增收:“菜篮子”变成致富“钱袋子”
从广南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公路和乡间小道,驾驶一个多钟头,终于抵达位于大山深处的阿卡黑蔬菜种植基地。金秋时节,一群农户正在田间地头里忙着采摘鲜嫩的蔬菜。她们都是周边村寨的村民,来到基地打工后,“钱袋子”逐渐鼓起来。“我们是按计件算收入的,一天割30多筐蔬菜,得100多块钱。”熊文艳是珠琳镇木楂克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她家已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现在,熊文艳每天都按时到蔬菜基地务工,一个月能挣到3000元,日子越过越好。
图说:在蔬菜基地农民正在采摘辣椒。
广南县平均海拔在1200米左右,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大,非常适合植物生长。蔬菜种植亩产高、品质好,很受市场欢迎。但多数蔬菜合作社规模小,产量不高,以就近销售为主。针对这种情况,援派干部与农科局帮助引进了蔬菜种植龙头企业。通过沪滇扶贫协作机制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帮助企业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品品质,不断做大做强广南绿色生态蔬菜产业;另一方面,沪滇扶贫协作资金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属阿卡黑村集体,由村集体与企业签订租赁协议,租赁给龙头企业使用,带动村小组及档卡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提供农家肥等途径获益,通过获取租金壮大村集体经济。
据介绍,珠琳镇蔬菜产业扶贫项目采取“联合总社+公司+村集体+基地+档卡户”的发展模式,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订单生产等参与产业发展。2019年,该项目带动村集体资产收益50.72万元,群众增收696万元。2020年,依托沪滇扶贫产业协作资金建设,阿卡黑蔬菜种植基地建成并投用了2200立方米的冷库库房以及一套蔬菜预冷真空包装设备,惠及当地村民1096户5384人。
图说:蔬菜基地。
静安区援滇干部、广南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海翔表示,建设冷库是为这里蔬菜产业发展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没有冷库,蔬菜卖不远,只能本地销售,产值非常低。现在有了冷库,各类蔬菜后续产业都可以慢慢发展起来。“我们针对广南县历史欠账大、缺口资金大,创新‘产业+就业’脱贫路径,探索形成独具实践特色的‘增收提质’扶贫模式,不断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
目前,广南县种植蔬菜约20万亩,其中商品蔬菜5万亩、规模化商品蔬菜基地1万亩。全县重点打造10个生态蔬菜种植园,实现商品蔬菜年产量4000万公斤以上,农业产值达5亿元以上,实现蔬菜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家以上,蔬菜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菜篮子”变成了广南人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拓岗位: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广南县圆梦社区是文山州最大的搬迁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中,广南县把县城最好的地段让出来,规划600亩土地建设集中安置点圆梦社区。但让老百姓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后续如何稳得住、能致富。“我们的理念是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收入,家家能致富。”圆梦社区党委书记陆开志说。为此,广南县提出了“扶贫车间+自主创业”的就业扶贫新模式,有务工意向的务工,有创业意愿的创业,同时,把扶贫车间建在楼下,建在社区旁边,开创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就业扶贫新局面。
图说:广南县那洒镇龙汪洞村。
陈文秀今年27岁,是圆梦社区一个扶贫车间的工人,负责加工用在家用电器上的电子磁环。“这样的磁环我每天能做400多个,一个挣一毛八,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而且车间离家很近,从家出发,步行只需要十分钟就能到上班的地方。”类似的扶贫车间在广南还有很多。近年来,广南充分发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作用,创建了“扶贫养殖车间”“扶贫加工车间”等,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让广大贫困户能就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
在广南县丰尚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工人正坐在机器前忙碌着,他们都是周边村寨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捧上了“铁饭碗”,赚钱又顾家。公司老板陈天友是个 “90后”小伙,十一年前,刚初中毕业的他就外出浙江闯荡,学制衣服。由于心灵手巧,不甘落后,很快陈天友就成了技术骨干,掌握了制作服装流程。但他不甘愿一辈子只做一个普通的工人,开始自己接单做代加工厂,生意十分火爆。赚到钱后,陈天友心里一直牵挂着家人,得知广南县有服装市场,他便产生了回家创业的想法。“我们也是学到了一定的技术,从设计到生产,自己有这个实力,我也有自己的一个团队。我们回来对市场做了一个调研,还是有市场前景,就想返乡创业。”
图说:广南县丰尚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
说做就做, 2018年,广南县丰尚服饰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以生产校服为主,集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由于质量过硬,服务好,信誉高,很快就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公司发展至今,销售市场从最初文山州内,逐步扩展至省内外的其他地区。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陈天友发现,附近很多村寨的村民因为家里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不能外出务工,于是便成立就业扶贫车间,让他们就近务工,解决工作挣钱和照顾家庭的矛盾。“下一步我们会努力向市场争求更多的资源,把规模扩大,能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脱贫致富。”
补短板:通路盖房圆村民“安居梦”
收入增多了,村民们的居住环境也在一天天变好。
广南县曙光乡牛泥塘村委会毛家寨村距村委会所在地13公里,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4公里,地处曙光乡较为偏远的角落。全村共有苗族农户56户,农业人口3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110人,贫困发生率极高。过去村庄基础设施落后,进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内道路泥泞破旧,牲畜、家禽管理混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成本高。如今,村民的居住环境极大改善,“脏乱差”的景象早已不见。老奶奶坐在新建好的凉亭中聊天放松,孩子们在新建的活动室和广场上嬉戏,宽敞的道路延伸开来,沟渠里看不见垃圾和污水……“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苗寨里的村民们这样表达。
图说:云南牛旭农牧开发有限公司高原牛养殖场。
2019年,在上海市静安区的大力帮扶下,曙光乡积极实施毛家寨功能提升建设项目,持续推进毛家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改扩建进村及村内薄弱路段,硬化面积6637平方米,道路挡墙建设850立方米;实现村内亮化,安装路灯30盏;新建活动室及活动广场,购置活动室配套设施;消除村内危房;配齐公共区域卫生设施如卫生公厕、垃圾焚烧池、垃圾桶等;改建村内供水管网,提升群众生活用水质量;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宣传栏、文化墙等,提升村内文化发展基础;还充分利用村内拆旧废弃瓦片、酒瓶等废弃物件和石磨、石槽、蜂箱、蜂桶等生产资源,在突出苗家元素和苗家文化的基础上,制作村内装饰,凸显村庄特色,实现村内美化。此外,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成制度上墙,充分发挥村内干部、公益岗位作用,丰富村庄文化内涵,不断强化群众及村庄精神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和群众生活条件,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图说:广南县优质文山牛养殖场示范基地。
“我们的工作不仅要着眼当下,还要与‘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衔接,综合考虑当地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着重在乡村的公共部位和基础部位上发力。通过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改造,调动居民的内生动力,再通过其他帮扶政策的叠加引导,让小资金产生大能量,使大家在小康路上行稳致远。”张海翔说。
【扶贫大事记】
按广南所需、尽上海所能。1996年以来,静安区累计帮助和支持广南实施项目240余个,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务协作等方面。今年以来,静安区域内26个企业、9个社会组织在短时间内迅速募集资金,对口帮扶广南县25个挂牌督战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将静安爱心从千里之外传递至广南热土。
多年来,静安区在对口帮扶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把“富口袋”和“富脑袋”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选派了一批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来到广南,驻点帮扶,将静安的教育、医疗优质资源传递到这里,通过带教的方式,帮助当地打造重点学科、科室,不断提升当地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
图说:公益组织进广南县爱心义诊活动。
在人才支持方面,静安区共向广南县选派医疗、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才13人次,共举办党政干部培训班5期,共培训党政干部40人次;共举办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8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391人次。
在社会力量帮扶方面,静安区委、区政府在扶贫协作上长短结合,为广南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的完善、脱贫攻坚的推进、产业体系的建立、社会民生的改善、干部队伍的培养等方面注入了强大动能。
疫情期间,农产品滞销。静安区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宣传、对接,以消费扶贫方式,帮助销售广南特色产品,2020年销售价值达760余万元。
截至今年6月30日,广南县脱贫攻坚实现基本达标。
10月9日,广南县综合贫困发生率、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和群众认可度均达到贫困县脱贫退出标准。拟向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申请对广南县进行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
脱贫者说>>
在广南县珠琳镇的一处养殖基地内,记者见到了张国华,他正在给牛做孕检,忙得满头大汗。“这些牛都是高峰牛,你们可以看,都是生态养殖。牛背上凸起的部分就是高峰牛的肩峰,像骆驼一样它里面也有大量脂肪。肩峰肉的‘雪花’非常好,现在都能卖到上海去了!”
张国华是养殖基地技术员,每天上午,他都会一丝不苟地检查高峰牛的身体情况,并配合其他工作人员完成牛群每日的放养食草工作。张国华从小就是“放牛娃”,作为珠琳镇阿卡黑村的建档立卡户,之前他的日子并不好过。“那时家里只有一间土房、几亩薄田,穷得很。”为了多赚点钱,张国华也想过做点小生意,虽然赚得比务农稍多一些,但是照顾老人和孩子又成了他头疼的事,忙活一年下来,全家六口的收入也只有两万多。来到养殖基地打工后,他干的还是‘老本行’,收入却翻了几番,家里还盖起四层楼的大房子。“我就想在基地里学好技术,把牛养得又肥又壮,这样可以赚钱过上好日子!”现如今,不少像张国华一样的农户来到基地务工,大家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
为了解决县里农户尤其是建档立卡户在脱贫摘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来自静安的援滇干部们深入走访、考察、调研,2016年建成并启用了广南高峰牛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并于2018年、2020年,在珠琳镇先后投入沪滇扶贫协作计划内财政资金开展项目二期、三期建设,新建标准化牛舍、青贮池、干草棚、饲料加工车间、辅助生产区及配套建设水电路、污水处理、围墙等设施。
“在沪滇扶贫资金和援滇干部们的支持下,我们从2018年的100多头牛发展到现在的2400多头,三期建好后存栏量将达到一万头,会成为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牛场。”基地负责人、云南牛旭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毅介绍说,如今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效益也越来越好,他们也在通过向当地农户收牛、收青储玉米、提供务工机会、土地流转等方式,“反哺”当地,带动农民增收,其中光租赁当地牧草场一项,就能让基地周边三四个村寨增收600万元。
初秋的清晨,天蒙蒙亮,一层水雾笼罩在广南的上空。对着窗外深呼吸,空气中散发着雨后特有的清香,伴着一股凉意,沁人心脾。县城里兜一圈,路上车辆很少,显得有些清冷,只有火车站附近略微有些人气。支在早餐店门口的热锅里咕咚咕咚冒着水汽,老板娴熟地捞面加料,香气扑鼻的云南米线诱人垂涎欲滴。抵达广南的首日,看着眼前的光景,记者心生疑惑。好山好水好风光,这里怎会是贫困之地?
“那是因为你还在县城,跟着我下乡一天,到大山里的村寨去,你就明白啦。”一大早,静安区援滇干部、广南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王亮要赶往那洒镇龙汪洞村参加一个捐赠仪式,记者搭车随行。当天,盖璞(上海)商业有限公司向广南县贫困家庭捐赠2万多件服装,包括牛仔衣裤、针织衫、卫衣、棉服和羽绒服等适合当地气候的产品。
图说:盖璞(上海)商业有限公司向广南县贫困家庭捐赠服装。
龙汪洞村距离县城的直线距离并不远,但开车却要近两个小时,沿途全是山区,天气忽晴忽雨。有时在车子上打个盹,醒来睁眼发现自己还在一座山里,只是从阳面转到了阴面。一开始镇上的路还是硬化道路,比较好开。越往寨子里走,就变得颠簸起来。土泥路上坑坑洼洼,车子开得不快,人却晃得东倒西歪。最让记者感到诧异的是,下乡途中岔道口极多,山路弯弯绕绕,司机开车却不需要导航。即便是去扶贫车间、一户村民家,都能准确无误地送达。显然,跟着扶贫干部们跑了太多次,路线他们早已熟记于心。
不过,刚来的时候,援滇干部们也有过“水土不服”,闹出不少笑话。王亮告诉记者,第一次下乡的时候,他穿了一件白色短袖衫,陪着专家爬山勘测。山上荒草丛生,带刺的荆棘散乱垂吊,他身上被划伤了好几道血印子,崭新的衣服也都勾破了,看起来狼狈不堪。这也是为什么,扶贫干部们总是穿着一身迷彩服。记者在广南县高铁站第一次见到张海翔时,他就穿着迷彩裤,把裤腿挽进胶鞋,上面溅满了泥渍。当时天色已晚,县城里不好打车,他怕我们初来乍到不认路,就从乡下赶过来接我们。
“我已经好久没有回上海,看到你们,有种见老乡的亲切感。”此前记者和两位援滇干部并不相识,来之前加了微信,看见张海翔的朋友圈封面图片是他和女儿在天安门广场前的合照。“白白净净,笑得很有亲和力,应该不难认。”我想。然而在高铁站里找了一圈,却没有看见熟悉的面孔。直到张海翔笑着打招呼,我才敢确认,眼前这个皮肤晒得黝黑的人,就是他。“广南紫外线强,扶贫任务又艰巨,平时顾不上那么多,就糙了点。”
的确,来到广南后,援滇干部们已融入当地,能文能武,爬山下河信手拈来。有一次,王亮去看望他的挂包帮扶贫困户,帮忙安装“户户通”。由于第一次安装,他也没有经验,只能对照着说明书慢慢摸索。“安装其实不算难,最难的是要调信号。我需要爬到屋顶上,在老乡的指挥下,转动天线,当时特别热闹。小朋友看到电视机里播放出画面,开心地手舞足蹈。”
援滇干部来到广南已有一年多,虽然当地条件艰苦,但他们觉得累而不苦。“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经过上上下下的努力,广南各项指标都已基本满足退出脱贫标准,‘贫困县’这顶帽子就快摘掉啦!”
下乡途中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当时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组那洒镇龙汪洞村小学的照片,在评论区里看见一位大学同学的评论才知道,毕业后他成为了一位驻村干部,就在隔壁村。我问他,为什么没有留在上海工作,选择回到广南?他答复道:“上海很好,我希望我的家乡也能变得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