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第一时间预测新冠病毒“人传人” 这支团队未雨绸缪布局疫苗研发-LMLPHP

图说:由27名科研人员签名的《请战书》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经历此次疫情,我们也在重新思考疫苗研发的布局。如再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要在搭建好的技术平台上展现‘疫苗60天,抗体90天’的能力。”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唐宏研究员介绍。在前不久举行的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组临时党支部”获评上海市抗疫先进集体和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前期积累展成效

“我们愿为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随时听候调遣,我们全体队员都义无反顾!”大年初三,一封由27名科研人员亲笔签名的《请战书》摆在了所党委的面前。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巴斯德所的科研人员、研究生从世界各地赶回上海,回到岳阳路上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实验室。

2003年的“非典”来去匆匆,很多没有完全展开的科学研究随病毒“撤退”戛然而止。“非典”过后,中科院开始着手组织能够对抗传染病的科研力量,酝酿成立专门的研究所。“上海巴斯德所的建立就是要聚焦病原微生物基本生命活动规律、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为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和解决方案。”唐宏表示:“从2003年起,我们围绕冠状病毒开展了很多基础研究,也一直在监控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在野生动物和人群中的感染和传播规律。这次新冠疫情期间,我们研究所能在多个方面有所作为,就得益于之前工作的积累。”

郝沛研究员是研究所病原发现与大数据中心的负责人,也是科研攻关队伍的一员。在1月11日获得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后,她带领研究组熬了整整一个通宵,在次日下午就得到了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和模拟计算,我们第一时间预测了新型冠状病毒Spike蛋白可以与人ACE2蛋白结合,可能通过该机制感染人体上呼吸道表皮细胞。”郝沛说。通俗来说,就是病毒可以“人传人”。1月16日,郝沛研究组向国内知名期刊提交了论文,两天后,专家反馈了意见,仅用了24个小时,经过修改的论文重新提交并被接受。研究成果也在22日上线发表。“我们希望能够用擅长的生物信息学技术,协助医院机构很快作出专业判断。”

曾第一时间预测新冠病毒“人传人” 这支团队未雨绸缪布局疫苗研发-LMLPHP

图说: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科技攻关组科研人员正在开展工作 

未雨绸缪做规划

和郝沛研究团队一样,整个上海巴斯德所都在与疫情和时间赛跑。疫苗学与抗病毒策略研究组是所里一支响当当的队伍,进入临床研究的国际首个诺如病毒四价疫苗正是出自该研究组。“之前我们组和冠状病毒没打过什么交道,但凭借在疫苗和抗体研发方面的经验,火速‘转行’攻关。”副研究员张超说。

RNA病毒屡次三番给人类带来不好的记忆,冠状病毒也是其家族的主要成员。面对RNA病毒,疫苗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记忆。“评价疫苗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免疫保护,另一个就是免疫记忆。”唐宏告诉记者。疫苗的免疫记忆,就是人们接种疫苗后,形成了精准的记忆,如果再一次接触跟疫苗同样的病原刺激时,就可以快速启动强烈的抗体反应和T细胞反应,发挥出免疫保护效果。而在抗体治疗药物研发方面,上海巴斯德所设计的混合抗体也颇具特色。唐宏介绍,单一的中和抗体容易使“狡猾”的病毒主动变异来逃避抗体的进攻,而混合抗体则大大减小了这种可能。

曾第一时间预测新冠病毒“人传人” 这支团队未雨绸缪布局疫苗研发-LMLPHP

图说:战疫期间,科研人员为武汉加油 

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中科院统一部署下,一支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小分队逆行来到安徽省新冠诊疗定点医院——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了建立病毒RNA标准盘的任务。尽管长期和病毒“交手”,大家知道怎么去防范,但那会儿也只能仓促应战。“科研人员要到晚上11时才吃上第一口‘冷饭’。”唐宏回忆,“令我们感动的是,外籍科学家没有任何抱怨,在多日的攻关工作中克服了种种不习惯。”参与其中的研究员劳蒂米在9月获得了2020年度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安瑞璋获得荣誉奖。

如今,疫情已进入常态化防控,但上海巴斯德所的科研人员并没有放慢脚步。他们正用不同的冠状病毒开展机制研究,解析它们更多的秘密。“我们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通过与疫苗和抗体企业深度合作,上海巴斯德所的疫苗抗体布局也有了新规划。”唐宏说,再与重大传染病“短兵相接”时,他们想交出“60天研发疫苗,90天研发抗体”的答卷。

10-14 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