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上学,学校是木板房,坐的是长条凳,一位老师要带几个班。现在,教室宽敞明亮,而且都用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毕节五小三年级学生家长赵红霞感慨万千。
“十三五”以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力保障教育公平,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教育扶贫成效显著
“以前我是在野角中学读书,每到周末,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回一次家,现在上学几分钟就到了。”杜枫玲是柏杨林街道七星关区荔湾实验学校的学生,老家在野角乡沙拉槽村,读书只能在中学附近租房,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家。
2018年,杜枫玲一家搬进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换了新环境,也换了种活法。杜枫玲说:“现在父母就在盛丰农业科技园里上班,每天回家就能见到他们。”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七星关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全面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子女教育内涵发展,拔除穷根。七星关区第三、第四幼儿园、阳光小学,荔湾实验学校、前所小学,一座座学校在柏杨林街道拔地而起,超过6000名学生解决了上学问题。
小吉场镇新伦村村民廖熙祥家的二儿子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女儿考入西安航空学院,小儿子考上了南昌航空航天大学。依靠精准扶贫政策支持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廖熙祥家除三女儿外,已全部大学毕业。
“确保应助尽助、不漏一人。2019年共资助学生16.23万人1.1亿元,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2.5万人1.8亿元;2020年春季学期资助学生8.9万人5810.35万元,”区教育科技局保障办工作人员吕敬高介绍。
2020年,七星关区高考600分以上480人,比去年增加224人;一本上线4500人,比去年增加910人;二本上线1.1369万人,比去年增加1617人。全区共有14人被清华和北大录取,创历史新高。
教学条件持续改善
“以前每个班90人至100人,老师上课戴‘小蜜蜂’,改一次作业要两三天。”毕节五小校长罗尧文说,均衡教育发展以来,现在每个班只有55人,大班额已得到全面化解,图书室、音乐室、舞蹈室一应俱全,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课外活动,校园环境也得到逐步改善。
近年来,七星关区按照优质均衡发展的指标要求,加大村级学校图书室建设,不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家就住在附近,孩子在这上学很近,接送也方便,感谢政府能加大学校的投入建设。”七星关第二幼儿园小班家长何琴感慨,原来城区只有两家公办园,孩子上学困难。推进实施新建项目和全面改薄项目遗留问题整改,不断增加教育供给,缓解入学难等问题。
“2019年以来,七星关区投入资金6992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4所,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27所,新增学位4590个。投入资金6.9亿元,全面完成10所学校建设,新增学位2.19万个。”七星关区教育科技局副局长李鹏介绍,区里正有序推进毕节二中、毕节十五小迁建项目建设,谋划推动扩建长宁小学,新建区第六实验学校、区第七实验学校、翰林中学等项目,实施“全面改薄”项目21个。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七星关区不断完善城乡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广纳优秀教师,通过考调、特岗计划、志愿者招募、引进部属公费师范生等方式补充教师队伍。2020年,七星关区共开展教师培训82场次,覆盖教师5.4193万人。
教育保障精准落实
为啃下控辍保学这块硬骨头,七星关区始终坚持把控辍保学作为落实“两不愁三保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来抓,确保不让一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失学。
“打工干的都是苦活累活,没有文化也拿不到多少工资,还是读书好,能学到知识和技术,今后才能找到份体面的工作。”杨家湾镇二中九年级学生王彬辍学外出打工被劝返后,又选择到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当谈到二次回到校园的感受时,他感慨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七星关区紧盯控辍保学和教育惠民政策落实,利用大数据,建立区镇村校四级20个台账,建成教育保障数据库,在全区开展“五查四比对”全覆盖工作,精准掌握全区6-16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情况,实现辍学生动态清零,一批批大学生走出大山。截止目前,全区360所学校603个班22925名小学毕业生已全部到初中学校学习。
2016年以来,七星关区开展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全面落实392所学校18.8万人的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上学、上好学、吃得好”的目标。
“下一步,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综合改革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教育方针贯穿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推动我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七星关区教育科技局局长崔庆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