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只“脚”左右左右踏步走 7600吨老建筑完成整体旋转-LMLPHP

图说:喇格纳小学位移至新址  记者 陈梦泽 摄

讯(记者 裘颖琼)历时18天高难度“行走”,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项目地块内的喇格纳小学,在今天下午1点多顺利“搬迁”至新址地下室顶板上。据项目总承包方上海建工一建集团介绍,此次平移工程完成了向西北方向弧线形一次整体旋转20.97度,位移61.7米的“大挪动”。

中午12点多,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这幢总重约7600吨的老建筑下方,安装了多只蓝色“小脚”,正等待平移到最后指定位置。上海建工一建集团副总裁花力告诉记者,这198只“小脚”是步履式行走器平移装置,每个可以提供200吨竖向承载力,通过分成A、B两组,调整步履行走器的角度和行走速度,来实现灵活走位,达到一次整体旋转的效果,而原理就如同人左右左右向前迈进一样。“相比常规的拖车平移或装轨道平移方案,采用步履行走器平移安全性更高且造价更低。整个平移过程无人化操作,既节约人力,又提升了速度,比先旋转后直线平移至少节省3天工期。”

198只“脚”左右左右踏步走 7600吨老建筑完成整体旋转-LMLPHP

图说:蓝色“小脚”步履式行走器平移装置

此次平移难在哪里?花力表示,以往平移的建筑,大多是矩形建筑,而喇格纳小学校舍总体呈T字型,共5层,是一幢异形建筑,容易在平移过程中产生扭转变形。此外,在校舍原址的下方,还有一个70年代地下人防结构,在平移前也进行了保护性剥离。为此,项目部根据平移方案的比选,最终确定采用工艺成熟可靠、风险可控的步履式行走器平移装置,在原址提升70厘米后,一次旋转平移到位的方案。

因地块规划需要,喇格纳小学要从原址“搬家”。这座建于1935年的老建筑,解放后一直作为学校建筑使用,曾是比乐中学、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等学校的校舍,现在是黄浦区文物保护点。

198只“脚”左右左右踏步走 7600吨老建筑完成整体旋转-LMLPHP

其实,将保护建筑整体移动早已不是新鲜事。从上海第一个平移的老建筑——外滩天文台开始,四明公所、玉佛禅寺、刘长胜故居、上海音乐厅、查公馆等不少老建筑,都依靠“平移”这个大招,被保留下来,并且焕发了新生。

上海第一个平移的老建筑:外滩天文台

1993年,外滩的道路要进行改扩建,而天文台正处于规划后中山东一路中央,为了保护这座当时已近150岁的国宝级老建筑,相关部门决定将它整体东移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老建筑平移技术,天文台一天也只能移动几厘米。即便如此,最后这个重达450吨的天文台还是成功移动了24.5米,而且没有丝毫损坏。

上海第二个移动的建筑:四明公所

1998年,因筹建中国人寿大厦,四明公所门楼整体平移了23米,西侧用新设计建造的屏风玻璃跟相接的高楼相隔离。

上海距离最长的“移动”:刘长胜故居

2001年,静安规划开发九百城市广场,当时已经有着80多岁的刘长胜故居需要被保护性平移。这个时候建筑平移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采用采用转角平移法,只用了30多个小时就完成了33米的平移。

刘长胜故居的整个平移工程分为两期进行,而二期工程整整让建筑移动了100米。

上海首个平移兼“长高”的平移:上海音乐厅

2003年,为了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宽建设,上海音乐厅开始了平移工程。而这次的平移与以往不同的是,上海音乐厅是一边升级改造,一边平移的。工程过程中,先在原地顶部加高了1.7米,然后开始向南平移,平移66.46米以后,又在新地址上,又往上顶升了1.68米,音乐厅面积足足增加了4倍。

上海第一个爬坡升高的历史建筑:查公馆

2010年2月,因地铁13号线以及大中里(今兴业太古汇)项目的规划建造,这栋近百年历史,面积1780平方米的大宅整体东南方向整体平移了57.6米,同时还升高了0.4米。这也是上海第一例采用爬坡升高的建筑物平移。

上海最大老建筑平移工程:梅林正广和大楼

这栋6层,总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在2013年11月,经过18天挪动提前到位,在离原址38米外的济宁路口重新安家。

上海首个古寺“移动”:玉佛禅寺大雄宝殿

2017年,百年古寺玉佛禅寺大雄宝殿向北整体平移30.66米,并抬高1.05米,腾出公共活动空间,其内部佛像及文物同步完成平移。

10-15 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