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国之声推出特别报道《我和我的祖国》,由战场上的十名战斗英雄讲述他们的铁血人生和家国情怀。
英雄的诞生
来自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00:0011:27
曾经的少年
林炳远:1933年出生于四川省南部县。18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上甘岭战役中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3年6月,时年20岁的林炳远作为朝鲜战场上的战斗英雄,从前线回到北京参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林炳远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心潮澎湃的他特地去前门的大北照相馆拍下了这张照片。
兄弟俩的报名表
1951年2月,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将前线志愿军的英勇事迹融情于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刊载在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
随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这篇战地通讯传遍全国,感动了无数国人,激励起更多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这当中,就包括四川省南部县度门乡立石村的18岁青年林炳远和二哥林高远。
兄弟俩只能去一个,母亲的想法是:二哥林高远年纪大一些,更懂事,于是把哥哥排在了前面。不料想,第二次正式录取时,风一吹,弟弟林炳远的报名表被吹到了前面。就因为这一阵风的巧合,林炳远代替了二哥,如愿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
入伍那天,家人和乡亲们一路簇拥,把他送到了村口的灵官庙。
林炳远:参加了以后那就是戴红花,(乡亲)一路走着、走着就欢送我。我那时想,家乡的人民对我这么样的热情,我一定不辜负家乡人民对我的希望。现在国难当头,号召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只有保了国才有家。
上甘岭上的孤胆英雄
林炳远和战友在东北接受短暂的军事训练后,奔赴了朝鲜前线。林炳远一开始被分在炮兵部队,他个子小、拿不动炮弹,差点被送回国。林炳远憋足了一口气,主动要求去当步兵,去战场上证明自己。
林炳远:开始把我分到炮兵,我个子小年纪轻,拿不动炮弹,人家就叫我回国。我说我不得回国,你炮兵用不上我,我可以到步兵去。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一处前线指挥所
10月14日凌晨3时30分,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林炳远所在的9连收到命令:夺回597.9高地2号阵地和8号阵地。
林炳远:在炮火的掩护下,我连就冲上去了,像什么手榴弹、机关枪把敌人的一个连消灭了,阵地拿回来了,拿回来是(11月)1号这一天,这一天我这个连打退敌人17次冲锋,消灭了1000多个敌人,到晚上九点钟,整个连就没了,都阵亡了。
敌人一发炮弹打过来,班长和另外2名战士当场牺牲,林炳远走在最后,也被震晕。紧接着,又一发炮弹打过来,又把他震醒。
林炳远:我要死,我也要在阵地上去死,我就爬到前面阵地上去了。就想看看敌人进攻是个啥样的,我就一看,敌人一个连上来了,我那时还是个新兵,紧张哦……
林炳远挣扎着爬起来,打开旁边的手榴弹箱,当敌人逼近到20米的时候,他开始疯狂地扔手榴弹。11月4日天黑,林炳远打退了敌人的3次进攻。
林炳远:指导员就说你们把皮腰带也扎上,皮带上也插满手榴弹,弹药箱也准备好,明天敌人进攻,你们这5个就出去。
第二天天刚亮,敌人的又一个连开始进攻了。在几名战友相继牺牲后,再度孤军奋战的林炳远,抱着必死的信念,用手榴弹、爆破筒继续阻击敌人。
直到11月5号下午3点,增援部队赶到,只有林炳远一人坚守的2号阵地始终未被敌人攻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英模卷》中对林炳远歼敌有如下记载:“1952年11月1日,上甘岭战役中,林炳远所在连反击597.9高地。他在这次战斗中共毙伤敌140余人,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林炳远上甘岭战役特等功证书
英雄是这样诞生的
1952年11月6日,美国第八集团军新闻发言人向记者坦言,美军在上甘岭597.9高地的战斗失败了。
这一天,也恰好是艾森豪威尔正式当选美国总统的日子。在此后的战场上,美军再也没有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上甘岭成为了装备精良的美军心中的“伤心岭”。
林炳远的坚守只是无数志愿军战士英勇故事中的一个。在上甘岭战役发生的43个昼夜里,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志愿军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
林炳远是邱少云烈士的战友,从朝鲜战场回国后的4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一直在邱少云部队里。同样作为战斗英雄,林炳远始终以自己是邱少云的战友而自豪。
林炳远:我这个英雄称号不是我自己的,这有多少革命的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把阵地交给我了。
图片来自网络
1953年6月26日,林炳远从朝鲜前线回到北京,出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当这位年轻的上甘岭英雄在主席台上向大会作报告时,台下响起了如雷般的掌声。《人民日报》记者现场采访了这位传奇式的“孤胆英雄”,随后发表了近4000字的长篇通讯《英雄是这样诞生的》。
在甘肃威宁,有一处上甘岭浴血奋战的群雕。群雕最高处,是一个挺立的战士,一手握枪,一手举着手榴弹,他正是林炳远。1993年林炳远在甘肃和群雕合影。
多少年以后,在林炳远的人生记忆中,那一天雷鸣般的掌声又曾无数次响起,每一次都是那样清晰,每一次都是那样令人心潮澎湃。林炳远说,那掌声不仅是为他个人,更是为所有为国捐躯的志愿军战士响起的。
视频为电影《上甘岭》片段
小时候对电影《上甘岭》印象深刻。有机会采访其中的原型之一,我满怀敬意。与林老见面后,我们互加了微信,于是我的“微友”里,有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
其实,林老的微信好友并不多,打字也需要请人帮忙,但他坚持要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因为这方便联系上几位老战友。逢年过节,老人们会在子女的帮助下,通过手机视频连线,互致问候。林老说,如今还在世的战友越来越少,年纪大了走动起来不方便,有了手机,便多了一份相聚。
回忆当年,说至动情处林老会不时有力地挥舞手臂,我的采访机里,也因此留下了他衣襟前军功章随之摆动而发出的清脆撞击声。这几枚 “勋章”被老人视若珍宝,它们就像一个时空胶囊,封印着战火年代的剪影和当初入伍时“保家卫国”的庄严承诺。林老的大儿子告诉我,他们兄弟姐妹共4人全都参军入伍,像爸爸那样——为祖国而当兵。
朝鲜前线的岁月,带给林老的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战友情,更是镌刻在灵魂深处的上甘岭精神。
说至动情处林炳远会不时有力地挥舞手臂
林炳远的历史告白
我和我的祖国--英雄的诞生
来自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00:0000:45
林炳远:我那时就没想到我活了88岁,我出来的时候,我是为了祖国而当兵,我是为祖国而打仗,我是为祖国而冲锋,我是为祖国为人民流血牺牲。所以我不怕死,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我愿意去牺牲!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总监制:高岩
策划:武俊山、李谦
播讲:成亚
制作:单丹丹
新媒体编辑:王元巾
鸣谢:四川省南充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
图片若无特别说明,均为受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