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媒体都会报道,因为这很重要,但读懂数据有时并不容易。

几天前,央行发了一则报告,数据详实内容丰富,关注度很高,不过解读的姿势基本都是这样的——

然后,果然......一看到“资产300万”“96%有房”的数据就又一次裂开了。

1

除了平均数还得熟悉百分比

别见了黑眼圈就说渣男,说不定那是卧蚕。

别被标题党蒙住了你的眼睛。

“我又‘被平均’了”,并不是这篇高含金量报告带给认真读完读者的最终印象。

这份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的报告,总结分析出多个普遍的关键性问题:

比如,中青年群体压力大并不为虚。面临购房、成家生子、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支出压力,户主年龄在26~35岁的居民家庭债务参与率、户均债务规模、资产负债率、债务收入比都要高于其他家庭;

比如,刚需房贷家庭债务风险突出。其资产负债率、金融资产负债率和月偿债收入分别为24.2%、151.3%和33.0%,均为所有群体中的最高值。可见城镇居民家庭96%的住房拥有率也不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比如,老年群体投资风险大。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将相当于平均水平1.4倍、家庭金融资产占比34.8%的资金投资已经告别刚性兑付、不再保本的金融产品,胆量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他们对于风险意识是不是有点什么误解;

用数据说话,有理有据。下次顶着压力举债买房,劝阻不住家里老太太购买不那么靠谱理财产品的时候,这份报告也许就是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

2

除了算除法也要看乘法

单一数据的观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关键要看数据的结构和趋势。

家庭实物资产构成情况。图片来源:“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

比如从报告中的时间线梳理来看,从2011年到2019年,中国资产最低的20%家庭的财产增速远高于其他人群,8年增幅达到10倍以上。其次是高资产家庭,他们的增长也在3倍以上。

稍加梳理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与我国近年来决战小康的部署和实际行动相吻合。

各省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图片来源:“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

当然,“被平均”的感受也是正常的。因为城镇之间房产的价格较大落差依然客观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在每个人的城镇居民的资产上显现。

央行这份报告,其实目的并不是在于证明我们国家的城镇居民都是“百万富翁”,而是体现在房产资产价格依然较高,居民的资产配比主要是房产的情况下,大家的资产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并且会有哪些实际性的困难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数据显示,96.0%的住房拥有率中,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58.4%,有两套住房的占比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为10.5%,户均拥有住房1.5套。

客观上,房产确实是我国绝大多数家庭的主要财富来源,但数据进而也让坚持房住不炒的共识更加统一,决心更加坚定。“不炒”才是抵御风险的最佳选择。

3

除了大数据还得瞅准小数据

对于多数人来说,每天接触到的数据不会是GDP、不会是PMI、PPI这些“英文数学课”。而是每天早上几点起,用几个小时上班,中午吃什么、花多少钱,某些平台的咖啡券还能不能用,晚上几点下班,自己体重增减等等。

然后往往到了月底、年底看银行卡的时候就是陷入沉思的时候。

此时,报告中有一项数据值得大家思考。

户主的学历水平越高,家庭户均总资产越多。户主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家庭户均总资产明显高于均值,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家庭户均总资产最低。

户主分组(年龄、学历和职业)的家庭资产分布。图片来源:“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

“知识就是财富”真的诚不我欺。

回到当下,一场疫情,一线战疫的数据让我们感动。但是全球经济和个人收入、负债压力的数据让人们焦急。

读懂数据真的需要两把刷子。现在疫情所造成的诸多不确定性仍在增强。经济学家们也难以预测未来了。

所以,大的数据不认识,算了算了,没关系的。几点起,几点上班,今晚吃啥,快递到没,体重多少了……今天的云课堂上了吗?云健身约起了吗?

只要人人把握好咱们自己这些的“小数据”,投资知识,投资健康。

这样,“识数”虽不易,会数数也不难。

来源:新华网

监制:邱小敏

财经翻译官:黄博阳

编辑:何凡

校对:高畅

04-30 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