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之下,心理健康至上-LMLPHP

精神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新冠疫情的暴发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形势下,焦虑、抑郁等常见精神心理问题备受关注。作为“健康中国2030”行动中规定的15个专项行动之一,“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识别、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特别是抑郁症、焦虑症。全社会要提高对抑郁症、焦虑症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疾病筛查、评估并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疾病干预。

我国一项5万余名居民参与的线上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中国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发病率高达30%。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表示,新冠疫情发生伊始,本身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越来越多的正常人由于健康问题、居家隔离、社交距离等因素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轻者困惑、愤怒,重则出现应激症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调查发现,新冠肺炎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的发生率分别为75%、71%、68%和71%。另外,疫情对老年人群的精神心理状况影响较大,一方面疫情带来的应激、隔离措施导致的压力、缺乏支持等,可能是老年人群精神压力的来源;另一方面,老年人通常合并慢性躯体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慢阻肺、慢性肾病,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更高。因而,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提升精神疾病早期诊断和标准化治疗能力,刻不容缓。

陆林教授指出,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往往讳疾忌医,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害怕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这非常不利于患者就医和康复。患者及其家人期待拥有一个由各方携手创造、人人都积极投身于心理健康支持与促进的社会环境。

抑郁症防治需要包括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提高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探索先进的治疗模式,引进创新的治疗方案,构建精神卫生专科医联体和联盟,共同营造关爱和接纳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

10-18 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