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闵行区古美路街道美乐汇社区食堂。孙中钦/摄
宋宁华/文
又到赏菊登高时。本周日九九重阳节,也是上海第33个敬老日。这几天,在上海出现好几个长者食堂。和传统社区食堂不同,“新生代”长者食堂无论颜值还是内涵都让人耳目一新。作为上海嵌入式养老的重要载体,长者食堂吸引的不仅是长者关注,解决的也不仅是“舌尖上”的养老问题。
在陆家嘴街道梅三小区,周边都是老小区,崭新的长者食堂开业没多久,已聚集了不少排队办卡的老人。最贵的油爆大虾18元一份,最便宜的老卤香干2元一份,可自由搭配,一定年龄以上老人还可享折扣优惠。通过智慧助餐系统,刷脸即可自动结算,实现人员识别、精准补贴和无感支付。
同在本周新开出的潍坊街道社区食堂,位于浦电路浦东南路路口,人流熙攘。和普通社区食堂不同,这个食堂有点“潮”,按照不同功能划分为“记忆”“相逢”“心传”“家常”“牵手”“关爱”等区域,让老人不但可重温记忆中“小辰光”美食的味道,也可在时尚的烘焙间学制作点心等。食堂试运营才2个月,老年就餐卡办理已超5000张,日均服务近千人次,每天提供近50个品种的三餐餐食。
长者食堂为何一开就火?满足老人就餐需求是首要因素。相关调查显示,老人的头号需求是“就医”,其次是“就餐”。中午时分,长者食堂里,有老夫妻搀扶着来吃饭,两个人点上4个菜,吃不完打包带走,晚餐也解决了;有老人在保姆陪同下,坐着轮椅来就餐;还有人独自前来,找个清静角落,享受美食。食堂里还专门提供“半份菜”,价格实惠,避免了食物浪费。
但长者食堂,暖的不应只是胃。媒体曾报道过宜家成“老年相亲角”的现象。这种行为固然不值得提倡,但老人缺乏沟通平台也是事实。除了老年活动室、老年社区大学,还有什么地方可供老人交流?全新打造的长者食堂不仅为老人带来享受美食的乐趣,也可成为另一种交流平台。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独居和孤寡老人越来越多,精神慰藉成为普遍需求。食堂志愿者不妨多关注就餐老人的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和社区沟通,这也是长者食堂发挥的特殊关爱作用。
长者食堂,为老人提供了平价、放心的餐食,但要实现可持续运转,不仅仅依靠经营者和管理者。在陆家嘴的长者食堂,打破原来由政府直接出资金“贴钱”的模式,转为政府搭平台提需求。通过“长者膳食改善计划”,借力陆家嘴社区基金会,采用“线上广泛募集”+“线下精准对接”的方式做大资金池,让区域内各类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能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助老服务中,实现“政府搭平台、企业出资金、老人得福利”的三赢,也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潍坊社区食堂则成立了社区食堂膳食委员会,由街道分管部门、职能部门、食堂运营单位、食安办、养老服务机构代表、居民区书记及志愿者代表等组成,不定期检查社区食堂餐品安全、卫生、质量,以及群众满意度等,充分发挥群众自治力量,监督运营单位不断提高服务品质。
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建设,早就被纳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根据规划,到2022年底,本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数量将实现翻番的目标。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倍增效应,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打造有温度的社区,也是暖胃又暖心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