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悲伤的时刻,世界卫生组织2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新冠确诊病例已突破4000万例,5个国家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破百万。第二波疫情来了,然而世界各国,尤其是疫情严重的国家,依旧面临着巨大的物资短缺难题。
这几个月来,中国工厂一直在加班加点为全世界备货供货,尤其是各国紧缺的防疫物资。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防疫物资出口迅速增长。其中,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高达8287.8亿元,增幅为37.5%;医药材及药品、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分别增长21.8%、48.2%。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的护士凯莉·威廉姆斯戴着的一枚一次性N95口罩已经用了两个月了;正在遭受第二波疫情正面冲击的欧洲,人们正在为药物短缺而发愁;而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医护人员至今还在用有孔的塑料袋替代防护面罩;更不用提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本就脆弱的非洲,从口罩到药物到人手,几乎没有不缺的。
虽然各国短缺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全球工厂开足马力供货,但巨大缺口似乎到现在还没能填上。面对已经在路上的第二波疫情,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人们究竟该如何“备战备荒”?
图说:美国护士威廉姆斯的口罩已经用了两个月。 GJ图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在某种意义上,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正是抵御第二波疫情的第一道关口。所有人都意识到,手中有“粮”才能心里不慌。就在今年上半年,当北欧多国为口罩等防护物资焦头烂额的时候,不争不抢不慌的芬兰成了一个奇特的存在。
就在3月23日芬兰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时候,年轻的女总理马林决定,打开国家应急储备仓库,里面有大量的口罩、手套和呼吸机等防护物资——这是芬兰政府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利用应急库存的医疗物资。“这个仅拥有550万人的国家,每一天都在做最坏的准备。”芬兰国家紧急供应局负责人的话揭示了芬兰人的底气。
1910年,担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家财务冲击的芬兰人就开始未雨绸缪,并在50年后完善了备灾的法律基础;1970年,能源危机之下,芬兰在国家部门层面建立了紧急管理组织;上世纪90年代,建立供应安全中心,协调分散各处的备灾设施;此后,芬兰的国家应急机制不断完善,从食物储备、能源供应、金融储备、卫生保健到信息网络等,打造了“欧洲最好的储备库”。
芬兰应急物资储备库常年处于秘密封闭状态,囤积的口罩等物品的数量或确切存放地点也很少有公开的信息,但这一次的新冠疫情证实了它们的真实存在。
从芬兰到世界其他地方,疫情正在唤醒人们的忧患意识。储备足够的抗疫物资也成为许多国家的相同操作。作为世界口罩生产大国,中国今年1至8月向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医用口罩约1140.52亿枚,为疫情下的人们带来希望。
“你,准备好了吗?”正如芬兰国家紧急供应局官网上这句显眼的提醒,越来越多国家眼下已经开始意识到“有粮不慌”的重要性。
图说:芬兰政府储备的各种医用物资。 GJ图
停车场改应急医院
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建立长效应急机制,是疫情教会人们的又一课。如果说芬兰人为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囤积消耗品,那么以色列人则为迎战危机拓展了物理上的空间。
9月24日,随着一声令下,位于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海法的瑞本医疗中心提升了防备级别。很快,地下停车库里停放的车辆都开了出去,留下上上下下共3层,每层2万平方米,可以停放1500辆汽车的超大空间。工作人员清洁地面,接上通风、空调、水电、供氧、通信系统。地下停车场华丽“变身”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医院——萨米·奥弗尔地下防空应急医院。专门为治疗新冠病毒患者辟出的空间,一共可以容纳770名患者,包括170名需要使用呼吸机的病人。
是地下停车场,也是防空应急医院,这是以色列人的“脑洞”,也是随时可能身处炮火中的人们的生存经验和智慧结晶。
这个于2014年4月建成,可以在6到8小时内迅速“变身”,48至72小时内能够达到满负荷运转状态,拥有4个手术室、94个透析室、120个重症监护空间、最多摆放2000张床位的萨米·奥弗尔地下防空应急医院,原本是准备让医护人员能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依旧可以有条不紊地为病人治疗,没料到的是,这个地下医院的首次启用不是因为战火,而是应对新冠病毒。
引才充实护士队伍
有了物资,有了场地,人的问题同样重要。照料病人的护士是奋战在最前线的人。他们所面对的风险,除了防护物资匮乏,还有人手紧缺导致的疲惫和抵抗力下降。
在不少国家,疫情暴露了卫生人才尤其是护理人才储备的不足。尽管在2013至2018年间,全球增加了470万名护士,目前达到近2800万名,但在新冠疫情面前,这还远远不够,非洲、东南亚、南美部分地区以及中东地区的缺口最大。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以西的一个小镇里,仅有的11名护士来不及哀悼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死去的同事,就得穿戴上重复使用了一遍又一遍的个人防护设备,继续守护村里4000多名村民的健康。
护士数量严重不足的不只是南非。即便是医疗系统更为发达,同时还在全球“争夺”护理人才的英国,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第二波新冠疫情的冲击加快了英国扩充护理人才储备的脚步。
今年9月,一些攻读护理学科的英国学生惊喜地发现,2016年被砍掉的护理学科助学金又回来了,政府将为他们提供5000至8000英镑不等的年度补助,紧缺专业的新生还将获得额外的1000英镑补助。英国卫生与社会护理部还宣布了一项高达1.72亿英镑的拨款计划,希望能在未来四年内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充实护士队伍。英格兰首席护理官露丝·梅更是直接喊话,呼吁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在规划自己的职业前景时考虑护理行业。
对于经济实力有限的尼日利亚,照搬英国的补贴措施显然不现实,但提高护士的地位却是迫在眉睫的。“是时候给予护士更多的认同感了。”尼日利亚公共健康专家杰克逊·奥克索拉努力推动政府通过改善工作条件,提供更多技能培训,让资深护士更多参与政府的卫生决策,以提振当地护士队伍的士气。
无论是囤积防疫物资、拓展地下空间,还是储备护理人才,都是各国提升卫生应急防范、“备战备荒”的有益尝试。一场新冠疫情让更多人意识到,尽管人类永远无法达到“一切都准备妥当”的境界,但至少需要做好随时迎战的准备。
当然,还有一个更值得国际社会共同探讨的问题:如何避免恐慌-遗忘-恐慌的恶性循环?“我们绝对、绝对、绝对不能让世界遗忘,因为下一次可能会是最糟糕的一次。这次疫情可能只是未来的预兆,我们生活在太多风险之中。”世卫组织突发卫生事件规划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说。
【相关链接】
美国口罩“够用”只是假象?
“特朗普政府称,N95口罩短缺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了。”美国《华盛顿邮报》日前在报道中援引政府官员的话写道,“到12月,美国每月将生产1.6亿枚N95口罩。这足以应付医院、诊所、家庭医生、疗养院、牙医和急救人员的需求高峰。”按照这名官员的说法,美国的N95口罩生产已经达到了极限,医院口罩短缺的说法绝非事实。
不过“够用”只是假象。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负责采购和分发防护用品的富勒承认“我也希望每名员工都戴上N95口罩,但真的找不到。”这几个月来,富勒一直在同全美其他医院、卫生部门争夺市场上的N95口罩和其他个人防护装备,不仅要出个好价钱,还得提防着假冒伪劣产品。而他自己,也只是戴着普通的棉布口罩。
于是,不少医护人员只能重复利用N95口罩。得克萨斯州的一名护士就报告称,她还在使用今年3月份领取的5枚N95口罩。美联社近日的报道也指出,尽管已经有超过21万美国人死亡,总统本人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但护士们仍然被要求重复利用口罩。
而在医疗机构之外的地方,N95口罩甚至普通的医用口罩,则是普通美国民众想也不敢想的。不久前,远在印度洋岛的斯里兰卡的一家服装企业暴发聚集性疫情,1700多名员工中竟然有1026人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因为这家服装企业正是美国的口罩供货商之一,听闻这一消息的美国人不由得心惊:我不会已经戴过沾染了新冠病毒的口罩了吧?
如今,随着流行性疾病高发的秋冬季节的到来,以及欧美正面临第二波疫情的正面冲击,美国的口罩库存似乎更显得捉襟见肘。类似的问题,在别的国家同样存在,尤其是欠发达地区。
来势汹汹的第二波疫情,正在将人类对医用防护物资的需求推向一个新的高点。
文/玖田 沐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