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紫禁城600岁生日,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今天,就说说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马衡。

我所认识的故宫掌门人-LMLPHP

马衡是我的总角之交马思猛的爷爷,我和思猛是北京育才小学的同班同学。我第一次见马衡先生是在1953年的初春。思猛带我来到他们位于小雅宝胡同的一座深宅大院。当时,马先生住在北屋,屋里除了一排排装满线装书的书柜外,还有一块“凡将斋”书斋匾和他的人物肖像画像格外醒目,匾额是吴昌硕题写的,画是徐悲鸿画的。一位蓄短须、着一身青呢中山装的老人正伏案,我看看画上的人物,瞅瞅这位老人,意识到他就是马思猛的爷爷马衡。“马爷爷好,”还没等我问候完,他就摘下花镜,放下手中毛笔缓缓地站起身来和我打招呼,随后还拿出一把糖果塞到我小手里。

童年时代我曾多次见过马老先生,但那时不知道他有这么牛,更不懂得他所代表的重大历史意义。只晓得他是成天伏案、戴着花镜、穿着长袍大褂、总给我糖果的马爷爷。几十年来,随着和马家三代人的深入交往,逐渐意识到了老先生真的是牛。庚子年又恰逢先生诞辰140周年,特写下小文以示颂念。

马衡,生于1881年,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主人,浙江鄞县人。是著名的国学者,金石学大师,中国近代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马先生是自学成才的金石大家,擅书法篆刻。据马思猛讲,“五四”以来最有名望的学者几乎都存有请马衡刻的印章。后来他成为北大特别聘请的考古学教授,是第一批西泠印社创社社员,曾被选任为社长,被誉为“现代金石学”的奠基人。

我所认识的故宫掌门人-LMLPHP

1924年11月7日,临时执政府颁发命令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马衡受聘于委员会,参加了清宫室物品的点查工作,就此一生和故宫结下了不解之缘。翌年10月成立故宫博物院,马衡等九人被推举为临时理事会理事。

由于时局动荡,经费缺乏,故宫博物院处境艰难,马衡和各界人士一起为保存博物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自嘲为:捧着金饭碗去乞讨。据马思猛讲,马衡当时负责古物馆,但不拿薪水,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做义工,只在北大拿工资而已。1928年6月,国民政府委员经亨颐提出议案,主张废除故宫博物院。马衡等五人被推举为代表进行抗争。他们的不断游说,终使此案否决,故宫博物院才被保留下来。

1933年7月,马衡经众人推举代理院长职务,并于次年4月正式出任院长。马衡一方面积极进行故宫留北平文物的清点以及南迁文物的点收、安置工作,同时往返于北平、上海、南京之间,为南迁文物存放新址的选择和修建而奔走呼吁。1937年“七七事变”后,文物又从南京分三路向西迁移,马衡、马彦祥(曾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著名戏剧家)父子成了护送文物的上阵父子兵。正是由于马衡为首的团队不顾性命、不辞劳苦的出色工作,才使得西迁文物都能找到较好的保存地点,免于兵火之厄。这不得不说是抗战中的一个奇迹,也是一项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壮举。

1945年马衡继续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49年后,他接受了周恩来总理的邀请继续留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52年,调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1955年3月病逝京城,终年74岁。

马衡仙逝后,家属遵其遗嘱将其一生所集文物全部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包括价值连城的青铜器、铭刻、碑帖拓片、工艺品、书画和图书等。共捐藏书1600余部,经整理并详细著录者为1275部。石刻拓本多达12439件,其中以清代与民国年间出土和发现的墓志、碑版、造型、石经为主要部分。大多拓本上有他精细隽秀小楷行草题跋,现为故宫院藏碑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捐献的印章中,一部分是篆刻名家吴昌硕、唐源邺、钟以敬、吴隐、王褆等为其篆刻的作品;另一部分则是先生为自己篆刻的各种字体的印章及个人藏品。同样,马衡的儿子马彦祥伯伯生前逝后也将全部马氏藏书等文献资料再次捐赠给国家。现在走进第三代思猛兄在通州太玉园的住所,家中已无一张悬挂四壁的名人字画,更没有一件古籍、古董之类的珍藏。这样三代两袖清风的故宫后人,堪称楷模。

写到最后,以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写的一句评价送给马衡爷爷:“他是捍卫国家宝藏、延续文化命脉而奋斗一生的守护者!”可喜的是马衡的全部作品日记、书信、年谱,在马思猛亲自主持写作编辑下,已出版发行了!

10-22 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