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 (记者 姜燕) 如今,武汉人的生活早已恢复正常,大街小巷一派平和景象。疫情中,人们的心理状况和疫情一样令人担忧,现在他们内心的焦虑真的消除了吗?日前,记者在武汉采访了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科主任李闻天。
图说:疫情期间24小时值守的心理志愿者在工作中。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李闻天介绍,疫情期间,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热线电话从平时每天20多个,暴涨到1000多个,而且此前电话也并非24小时服务。武汉精卫中心紧急召回本地志愿者后,又在全国召集了150名志愿者。“那时报名非常踊跃,2天的功夫就接到了600多位志愿者的来信;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童俊教授的呼吁下,不少单位以团队形式报名,如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仇剑崟团队、东南大学马向真团队、北京的赵梅团队和安徽的李小驷与季益富团队等。”李闻天表示,团队较个人志愿者的好处是自身有老师作为督导,能够使这个临时组建的线上团队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组织性和专业水准。
1月27日,武汉精卫中心整理了一个热线电话主要问题排名前25的表单,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发布,供公众和政府部门参考。封城之初,热线电话的内容90%是焦虑现实问题,如交通问题、怎么拿药、没有医院床位等。“志愿者觉得和平时的工作内容太不一样了,但在大灾的心理救援中,这才是真实情况,解决现实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解决心理问题。”此后排名才和心理有关,主要是恐慌、担忧和压力大。排名前25的主要问题中,竟然还有“只为看看心理志愿者在不在值守”一项。有人凌晨两三点钟打来,当志愿者询问有什么需要帮助时,对方回答“没什么特别的,我只是想看看你们在不在”。李闻天说,24小时热线电话对群众是一个心理稳定剂,知道整个政府资源都在运作,他们心理就安稳。
图说: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热线电话。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李闻天介绍,灾难中的心理状况分为几个阶段,最初是冲击和恐慌,接下来是缓冲期,此时至暗时刻已经过去,各方关怀、捐赠到位,大家幸福感和安全感上升,有专家甚至称之为“蜜月期”;这个时间过后又有一个反冲期,即到了现实阶段,要回归正常生活,但支援的人已经撤走,大家已经不那么关注武汉了,于是这个创伤会越来越强烈,尤其是丧亲者、失业者和曾经高强度工作的医护人员。热线电话仍然保持24小时运转,全国的志愿者一直坚持到5月份,才陆续有人撤离,目前主要依赖本地志愿者。由于改成了24小时值班,接到了比以前多得多的自杀危机电话,从1月23日到8月8日,共有效处理了580例危机个案,这是非常高的一个数字。该热线为了保证危机干预的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解救自杀来电者,还在接线员身后设置了危机专员团队,十余位本院的心理治疗师轮流值守,当接线志愿者有棘手的个案或需要现场协同处理的时候,他们可以随时联系到危机专员。
解禁之后,公众的心理慢慢回归,但还会有一些人因疫情引起的创伤问题和现实问题前来求助,如学业、家庭、丧亲者的隐痛等。心理修复和疫情控制不一样,它是个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1-2年的时间,这当中的心理体系建设非常重要。李闻天透露,3月5日,他及另外几名医生被抽调到当地卫健委筹划灾后心理重建工作,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的马弘教授带领下,和其他一些专业人员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封闭式工作,研究疫后心理重建体系建设问题,目前这项工作目前仍然推进中。
疫情平缓之后,武汉市精卫中心热线接到很多青少年的电话。疫情期间,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与同龄人接触减少,而家庭系统可能平时矛盾不那么大,但封闭期间抬头不见低头见,家庭矛盾激化,这些都会引起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尤其这个群体本身也正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如自我认同方面的危机感,内心冲突、不自信、压力很大,更有甚者会有自伤倾向,通过感受痛苦让自己感觉还活在世上,有些觉得活得很累了,可能就会产生自杀倾向等。当地教育部门曾到市精卫中心接洽,请专家去做过讲座。市、区精神卫生中心和街道心理专业干部也建立联系,互为补充。此外,精卫中心也在做一些和社区合作的试点。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也曾经参加过汶川地震时的心理救助,但这次灾难和以前的性质不太一样,这次的灾难是持续性的,并且目前还没有完全结束,疫情还不断在各地出现,秋冬季节会不会有第二波疫情,这些都是武汉人的心结。“所以志愿者、医护人员和我们的神经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一些因疫情影响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如出院的感染患者、丧亲者等,我们要尽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弱势群体如家庭支持系统不好的独居老人和青少年等,也会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