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首届进博会前夕,本报曾以“上海制造借第四次工业革命凝聚转型力量”“上海极速隆起知识经济产业带”为题,对进博会为何选择在上海举办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对上海在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地理枢纽地位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与展望。两年过去了,上海随处可见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刻烙印。在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上,上海不仅打响了“上海制造”这块金字招牌,还打造出超大型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闪亮名片,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持续放大着进博会的溢出带动效应。上海不断加快城市现代化治理、数字化转型,参与全球合作竞争、配置全球资源的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为“上海制造”乃至“中国制造”赋予新的使命和新的内涵。

经济参考报整版聚焦上海数字化转型:凝聚融合力量-LMLPHP

打造中国城市高水平治理“上海样板”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上海城市治理的两块金字招牌。上海一直在积极探索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子,为中国城市高水平治理打造“上海样板”。

“一网通办”持续攻坚提升

今年2月份正式上线以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开发的本地版健康码“随申码”逐步融入市民生活。“随申码”所依托的上海“一网通办”系统,也迎来了总门户上线两周年, 其提供的“网购式”政务服务已成为超大型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闪亮名片。

诞生于非常时期的“随申码”,不仅与长三角的一体化防控形成了有力呼应,而且从未停止自己的进化步伐,适用群体不断扩大,使用范围不断扩展,看病时当医保卡、乘公交时当公交卡、去游泳时当“健康证”……如今,依托“一网通办”和大数据赋能,“随申码”已经渗透到居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多个领域创新公共服务方式。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说,目前“随申码”每秒最高可支持8000人同时访问。“留了很高的访问余量,之后可以支持更多新的便民应用。”

根据规划,未来“随申码”还有更多应用空间:在社会治理领域,上海探索将“随申码”应用到小区管理、治安管理、人口普查等;在交通城建领域,对有条件的停车场试点“随申码”停车付费……上海万达信息副总裁王兆进说,随着大量的生活场景能用上“随申码”,“一码通城”加速走进现实。

“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2018年,诞生不久的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出了这样的目标。两年下来,从“能办”到“好办”,从“好办”到“愿办”,“一网通办”正在持续攻坚提升。

“一网统管”重塑治理模式

10月21日,上海市“一网统管”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正式启用,近百类超过510万个可共享数据的物联感知设备纳入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共享和计算,每日产生数据超过3400万条。

这一运营中心致力于解决分散建设、运维管理不到位、数据非全量、共享不到位等问题,统筹上海物联感知基础设施的有序建设和智慧运维,为城市生命体征提供实时感知数据,并推动物联数据与公共数据、社会数据的融合,丰富城市运行管理的神经元体系,更好地支撑“一网统管”、赋能城市运行管理。

以水质安全为例,六大类近6000个物联感知设备采集的各类物联数据不断汇聚,对接上海市四大水源地、39家水厂和管网监测数据,总计约800个在线监测点,类型包括水压、水质、水量以及设备工况和水库水位等。通过这些实时数据,可以准确消除压力波动和传输信号干扰,从而精准地识别出可能影响供水安全的因素。而且,监控数据还可以对水厂运行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评估,实时计算出每个水厂的运行健康指数和综合得分,为分析和预判供水安全态势、制定应急保障预案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这个平台把政务数据中涉及物联感知的数据,和社会、企业、机构以及来自多方面的数据,一并泛在接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城运中心常务副主任徐惠丽说,此举目的是实现在应用场景上的共同推进和研发,同时对数据实现全量、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帮助城市管理者更好地判断决策,从而赋能城市管理。

对于即将召开的进博会,这一运营中心也已经进入“实战”状态,运用各种智能化手段,提升进博会的服务质量以及保障过程当中的管理水平。目前,大量的物联感知设备就用在了食品安全、企业服务、环境生态监测等方面。

徐惠丽将“一网统管”形象比喻为城运体系的“放大镜”“望远镜”和“内窥镜”。这个“智慧大脑”,串联起公共安全、绿化市容、住建、交通、应急、民防、规划资源、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气象、水、电、气等领域,为整座城市铺开了一张“安全网”,让城市越来越高效、越来越便捷,市民对美好生活更有获得感。同时,通过基层主动打造的多种小程序、轻应用,城市治理也有了更多的“感知力”。

“一网统管”服务城市运行,不仅是技术革新,更重要的是一种治理模式的重塑,以现代化手段助力治理全方位改革。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上海正在推动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

“两网融合”落脚点是“用”

趁着午休,在上海市徐汇区工作的程序员赵正荣,来到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查询自己的社保和公积金余额。取号、刷脸查询,一共只用了10分钟。2018年上海启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以后,这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大厅,被点赞为“环境最好、智能最强、人气最旺”。

就在这个网红大厅楼上,一个超级“算法工厂”初见端倪。徐汇城运中心的大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网统管”的“一梁四柱”架构:“一梁”,指的是区级层面统一的城运平台,旨在打造集专业研判、高效协同、综合决策于一体的城市运维“决策舱”。“四柱”,指的是大平安、大建管、大市场、大民生四大城市治理领域的深化应用,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城区全景。

节假日也不打烊的这“两张网”,作为上海城市治理的“牛鼻子”,24小时守护城市安全、助力群众办事,真正实现“算力帮助人力转,政府围着群众转,资源围着问题转”。

在上海打造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如果说“两张网”建设是“必答题”,那么“两网融合”就是“加分项”。徐汇的“两网融合”正在探索打通服务和治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向赋能。

“我们在研究‘一网统管’实战场景时发现,部分场景兼具‘两网’特征,其交集点既能服务于‘一网通办’,亦能赋能于‘一网统管’。”在推进工作中,徐汇区城运中心主任宋开成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慢慢浮现,“两张网的建设是不是可以跨前一步?”

“虽然‘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对象各有侧重,但精细化的城市治理必然涉及多方面数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徐汇区委副书记钟晓咏说,把行政服务中心和城运中心等机构整合在一起,“两网融合”可以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让技术围着业务转,让人力围着算力转,有了数据当“向导”,政府就能围着民意转。在这里,通过市民热线话题挖掘,总结出噪音扰民、群租现象等重难点问题,分析和跟踪市民的情感情况,实现处置闭环,从“解决一个人的需求”升级到“解决一类人的需求”。

上海市徐汇区区长方世忠说,下一步徐汇将打造释放算力算法、支撑智慧网格的“超级工厂”城运中台,推动条块管理队伍向网格单元集中,打造“一专多能、全岗都通”的“网格全能战队”,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镇、难事不出徐汇”,从“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真正走向“一网通治”,让城市服务更加有温度,让城市治理更加有智慧。

上海市委市政府表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的最终落脚点是“用”。上海要坚持法治引领,加强制度供给,让“两张网”在安全轨道上更有力地牵引城市治理现代化、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

建成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答卷”

“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任务。2020年是上海建成全球科创中心基本框架的“交卷之年”。从成果上看,上海这份“答卷”含金量十足,原始创新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列举的6项重大科技成果,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上海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脉冲峰值功率创世界纪录;

诞生国际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国际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

全球首张“黑洞”照片公布,上海天文台牵头国内学者参与;

在《自然》评选的年度全球十大优秀科学论文中,2篇中国论文入选,均出自上海。

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表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实现了原始创新力、产业引领力、环境吸引力、资源配置力的有效提升,科创中心阶段性建设目标基本完成。

在上海张江,一个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如今正初具规模。硬X射线、软X射线装置加快建设,光源二期首批线站、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预计年内建成,将与上海光源、活细胞成像、神光等设施初步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数量和投资总额全国领先。

上海泰坦科技董事长谢应波是一名“新上海人”,2000年就来到华东理工大学就读的他,看到同学们做实验使用的高端仪器、试剂、耗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服务对接也有诸多不便,萌生了通过改变国内科学服务行业,为科学家提供更专心、专注工作环境的想法。如今,泰坦科技即将登陆科创板,“哪里有国家实验室,就把仪器和试剂送到哪里”。

“前沿技术创新一定要在上海,因为上海是拥有最好的营商环境的城市,汇聚了最多的国际专业技术人员,是大的航空航运汇集港,是中西方信息交流的汇聚地。”谢应波这样说,相信上海在先前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取得的先发优势,为未来的数字革命,打下最好的基础和产业生态。

上世纪90年代明确的“六大产业”(即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在上海发展了近30年。如今,城市要始终保持竞争力,必须与时俱进打造有引领性和前瞻性、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

一批更具开拓性的产业正加速布局,原先“六大产业”的基本格局,有望调整为“3+6”的新体系——“3”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三大已被明确的先导产业,“十四五”末要实现规模倍增;“6”则指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等六大“新支柱产业”。这“三老+三新”,均要努力达到五千亿甚至万亿级的产业规模。

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已经完成制造装备、材料及零部件、核心芯片器件以及相关新工艺新方法的系统布局;在人工智能领域,启动了“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2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落户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九期一、尼拉帕利胶囊、可利霉素片、全景PET/CT、首款肿瘤电场治疗产品等一批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上市和产业化实现重要突破。

以“中国芯”为例,上海浦东新区已成为全国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地区,2019年全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过1200亿元,占上海71.5%,一个区拿下了全国近六分之一的体量。

创业的热度正在逆势飞扬。截至2020年5月,上海新设企业达37539户,同比增长19.1%;日均新设企业1976户,同比增长31.6%。平均一天有近2000户企业选择在上海“诞生”,此“热度”甚至超过去年全年平均水平。

在众多创业者眼中,危机的另一面是机遇,选择上海这个国际金融“避风港”,让危机进一步缩小,机遇进一步放大。

优良环境,是创新创业者重视上海的主要原因。2020年4月起,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所有新设企业同步发放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截至2020年6月5日,通过开办企业“一窗通”平台,上海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已核发企业营业执照13.08万张,1.52万户企业申领了发票,9.95万户企业刻制了印章。

如今,这座开放的城市正在将自身设置成为一个全新的“试验场”:5G、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城市看作一个生命体进行场景研发,用实时动态数据去“指挥”城市的运行,技术有了更大、更严密、更丰富的用武之地。

今年5月,一条被称为“呵护想象力”的法规正式实施。《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用9章59条,重点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为目标,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作出系统性和制度性的安排。

《2020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显示,上海年度排名位居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城市第12位,比2019年上升4位。瞄准更高更远的目标,创新永远在路上。

持续进博会溢出效应的 “上海理念”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召开在即,大批境外参展企业将如约而至。这些企业中,有的从新朋友变成了老朋友,有的从参展商变成了投资商。持续释放的溢出效应,推动进博会越办越好。

镔宜(上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伊万,是以色列科技企业沃特金(Watergen)中国区首席代表。沃特金公司有一项独特技术,可以从空气中吸取水分,并转换成清洁饮用水。这样的“空气制水机”在第二届进博会上一经展出,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客户的关注。

“第二届进博会之后,有200多家企业前来洽谈合作。基于这样的良好反馈,我们决定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伊万表示,沃特金落户中国的第一步是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城设立一个贸易公司,如今这一目标已经达成。接下来沃特金还将在长三角选址建工厂,让生产能力也落地中国。

除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上海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是沃特金落户的原因之一。伊万说,在落户的过程中,企业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材料准备好之后的两天内,我们就完成了公司注册,办公地点推荐、金融机构对接等各种配套服务也十分到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第三届进博会仍将如期举行。除了原有的“空气制水机”,沃特金还将在进博会上展示一项新技术——城市垂直农场项目。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集装箱来种菜。这样既提供了新鲜食物,又增加了城市绿化。沃特金希望这样的技术能为中国“绿色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除了沃特金这样的新朋友,来自意大利的工业设计公司意柯那(ICONA)虽然来到中国多年,却是第一次参加进博会。多数人可能并未听过意柯那的名字,却见过这家公司的“作品”——国内的吉利汽车、一汽集团、上汽集团,海外的兰博基尼、玛莎拉蒂等豪车,都用过意柯那的设计服务。

意柯那设计集团亚太区总经理哥伦布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由于出入境政策变化,一些外籍员工滞留海外。关键时刻浦东新区政府和陆家嘴管理局“有呼必应”,帮助意柯那解决各类问题,使得企业外籍员工能够及时回来筹备第三届进博会。

虽是第一次参加进博会,意柯那带来的展品却非常丰富,包括两辆概念车、一台无人驾驶汽车底盘。其中的一辆概念车是为年轻人设计的城市电动车,更多地汲取了智能手机和现代建筑美学元素,而不是传统汽车造型。

“我们决定在中国加大投资,扩展新的业务。中国市场非常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这样的大环境有助于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下一步,我们将把中国的5G技术结合在设计中提供给客户。”哥伦布说。

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经发处主管冯吉表示:“从推动企业参展,到吸引外商来华投资,陆家嘴把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根据参展企业特点,制定‘一企一策’服务方案,为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华展业拓业提供最大的便利。”

来自上海商务部门的统计显示,在今年上半年的两次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上,有32个进博会参展商项目落户上海。得益于进博会的溢出带动效应,今年1至8月,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138.8亿美元,同比增长5.9%。

10-26 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