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颜萍给我责编的文学副刊投了一篇稿子。印象至今在,题目叫《东北大板》。大板是雪糕。读完我跑了趟超市直奔冷饮柜,可见她的文字不简单。

拼搏的年轻人-LMLPHP

之后我们有过几次茶座。自如自在,融洽融合。还真没什么代沟,聊得挺来劲。

后来我刊发过她多篇散文。求真至善,向美而行,是她文章的硬核。特点也明显:多以小见大。欣赏她的纪实与想象,鲜少重复,这之间,她找到了平衡点。或者说,她在探索、开拓、创新。这很难得。也欣赏她的不跟风、不张扬,即使写精神面貌、思想情绪,分寸也拿捏到适宜。她应该学过文学的基本原理,因为她很会利用细节。细节绝对是文学的硬通货。我们阅读,谁也不会因为辞藻华丽而说好看,我们更注重的是情感上的体验和积累。好看的作品,不仅弥漫着作者饱满的情感,更具审美愉悦,养眼养心,读者怎能不喜欢?

记不清为她哪篇文章,有位读者打通我办公室座机,说希望认得叫颜萍的那位作者,交关欢喜伊格文章,伊写阿奶,哎呦喂,我眼泪水差一点落出来呀,因为想起我自家的阿奶了呀,嘿嘿,有味道格……“有味道”,怕是对当下文章的高评吧!这事我后来跟钱老谷融先生提过,钱先生说,好的作品都有一种感染力量,这种力量会使人情不自禁地产生好恶爱憎的感情。

常被作者问什么是好文章,也不止三四次地交流我之感受:修辞立其诚,语出肺腑,文道真情。读者乐意接受的,首先是这一类文章吧。

当了这么些年的文学编辑,可以有点话语权:接触的作者圈里,自嗨型、停留在某一个点位过不去的,不少。颜萍不这样。

这个庚子春,她闷在至慧斋里训练自己。她是清醒的,知道天赋固然重要,训练更是不可少。人磨墨,墨磨人,于书道中苦行,她有这定力。

这次读她《边走边看》等六个篇章,增加了我对她的了解,确定以前的感觉没错。她的文字也不虚不假,板正,不嘻哈。读到精彩处,我会在稿纸上注个字或标个符号,间或惊喜:知人之理,论世之道。这般的成熟和深刻,是出自她那年轻的脑袋吗?还有那么多的经典,她说来就来,且运用巧妙。又可见她读书不少,学习不断。于心有得,才能如此精准地推及于人。

颜萍闷出一本《至慧集》,没出我所料。她勤奋,有自己的目标,所以即便没有新冠肺炎疫情,她也会作文付梓。倒是她的《言之有理》篇章系列文章让我略感意外,内心翻腾,文字却安然,句读也平静,刚柔并济,这是需要功力的。

这就联想到颜萍喜篆刻。我不懂刀锋间的艺术,却不妨碍我把她的写作比作篆刻。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种思考,在重与轻、拙与巧、虚与实、疏与密、长与短、斜与正中千锤万凿,又游刃有余地将其融为一体,而自成一种格调。

颜萍说,她这些年是充实的、奋进的、拼搏的。我有同感。

10-26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