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密构筑疫情防控链 上海积极推进上海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LMLPHP

秋冬季来临,呼吸道疾病高发,近日外地又有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病例出现。应对可能出现的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不少市民心中忐忑,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秋冬季有怎样的防控措施?个人防护要点在哪里?今天上午,记者连线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浩,对上海秋冬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

强化预警,巩固全流程闭环式管理机制

上海继续巩固进境人员全流程闭环式管理机制,强化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重大活动、重要节庆防控方案,加强重点人群防护工作。切实防范疫情从外部输入,防止交叉感染风险,是当前上海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上海市卫健委继续加强与海关、边检、机场等联防联控单位的合作,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严守空中防疫防线。针对部分进境航班连续出现多起输入病例的情况,民航部门已经依照程序启动对相关航班的熔断机制。

目前,上海针对入境旅客的转运隔离措施没有改变。目的地为江苏、浙江、安徽的人员从上海入境遵从3+11的隔离转运要求。目的地为上海的旅客,还是按照“7天集中+7天居家的政策”,如果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则集中隔离14天。

同时,上海昨天也公布了对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来沪返沪人员的健康管理政策。对所有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一律实施14天集中隔离健康观察,实行2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对中风险地区则实施14天严格的社区健康管理,实行2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多病共防,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能力

上海进一步落实院内感染防控管理和要求,加强筛查诊断、密接追踪、隔离救治防控流程规范管理。医疗机构加强患者从门诊到住院、出院随访的全流程管理,严防院内感染。医院将加强内部管理和隐患排查,严格出入口和院内楼宇管理,规范医院内普通病人、可疑病例流动途径,强化陪护和探视管理,降低院内交叉风险。

天气渐冷,在秋冬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以及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下,上海强化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大活动和特殊机构的防控措施。市卫健委表示,除了防控新冠疫情,还要加大对季节性传染病的防控力度,做到多病共防。从数据来看,上海前三季度的甲乙丙类传染病患病率明显下降,但进入秋冬季节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检测率相较前几个月有所上升,因此医疗机构及时鉴别诊断很重要。目前,上海进一步优化发热门诊的流程,强化社区发热哨点建设,把好疫情防控重要关口。数据显示,全市共有117家发热门诊和200家发热哨点。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发热门诊共接诊超83万人次,累计留观隔离超3.3万人次。

同时,上海继续加强秋冬季防疫各项应急准备,夯实医疗机构“平战转换”机制,确保群体的防护物资供应。市卫健委不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共125家机构具备检测能力,日最大检测量约25万人份。10月底前,通过公共卫生检验实验室的建设,届时日最大检测总量将增加到约28万人份。

加强防护,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上海坚持“天天有采样,周周有重点,月月全覆盖”的要求,累计在1854家重点场所,采集样本93815件。经上海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均为新冠病毒核酸阴性。

9月24日,全市各区统一启动了本年度秋冬季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加大普及秋冬季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知识,积极推进秋冬季防病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持续扩大科普宣传覆盖面。

市爱卫办表示,将持续深入开展“迎进博”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集贸市场、城郊结合部、公交站点等重点场所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加大秋冬季防蚊灭鼠专项控制力度,以防控虫媒传染病为主要任务,落实农贸市场、餐饮店、景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等重点单位和场所的病媒生物防制主体责任,组织发动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家庭从源头控制病媒生物孳生。

战“疫”越持久,越要力戒松懈疲沓,上海持续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关键点关节点。缜密的防控大网落实到细微处,不仅依靠各相关部门始终紧绷疫情防控之弦,每个市民也要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市卫健委提醒市民牢记以下防护要点:

一、戴好口罩

规范佩戴口罩,注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人员较为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到医院就诊,以及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自觉佩戴口罩。

二、留好距离

减少前往人群密集或相对密闭的场所,在公共场所内遵守秩序、避免拥挤,自觉与他人保持社交距离,避免与有呼吸道症状的人接触。

三、遮好口鼻

咳嗽、打喷嚏时尽量避开他人,用纸巾或弯曲的手肘遮挡口鼻,防止飞沫四溅。使用后的纸巾立即丢弃并洗手。

四、洗好双手

勤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咳嗽打喷嚏遮掩口鼻后、接触生鲜食材前后,都要及时用流动水加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尤其牢记不要用脏手触摸眼口鼻。

五、开好窗户

经常开窗通风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疾病传播风险,至少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以上。

六、做好监测

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要戴好口罩,及时到就近的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和诊疗,就医过程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首席记者 左妍

10-27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