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我加入了弄堂足球队,在这里,我懂得了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才能有自己的位置。

儿时弄堂足球队-LMLPHP

小时候,家住四川北路武进路附近的中州新村。家门口有一条长约百把米、宽约二三十米的小路。那时的小路上没有什么车辆,这既是我就读小学的操场,也是我们弄堂小足球队“一线队伍”的足球场。放学后,间隔三五十米,两端各用两个书包往地上一扔当球门,由两个球踢得好的小伙伴用“剪刀石头布”挑选出双方队员,一场弄堂足球赛就开战了。

小路的另一边是叫安福里的石库门弄堂,这便成了弄堂小足球队“二线队伍”的场地。所谓二线队伍,就是一些年龄小一些或者球技差一点的小伙伴,在“大场子”里踢不上球,只能在弄堂里踢上几脚过过瘾。由于弄堂空间小,不能用足球踢,只好踢踢“永”字号的小橡皮球。

我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算是弄堂小足球队的一员了,最初只能在“二线队伍”,大概两年之后,升到“一线替补队员”。替补队员上场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只能坐在路边的阶沿上看别人踢,还要兼做一些替主力队员看管衣服、书包之类的事情,时间长了不免有些失落感。有一回,一个主力队员的书包坏了,作业本掉了出来,我翻翻这位足球高手的作业本,心态倒有些平衡了:嘿嘿,踢球不如你,但学习比你强!

至于我由替补队员转正为场上队员,也纯属偶然。那天,我正一如既往地在场边当观众,场上小伙伴一脚偏离球门的劲射,足球又快又猛地向我飞来,我以一个先前在小弄堂里练出来的标准门将动作,稳稳地接住了来球。从此以后,我开始被那些高手们看中,总算结束了在路边看球的难熬日子,进入了正选阵容,场上位置就是守门员。

弄堂小足球队是“民间”的,其中的队友分别属于附近几所不同的小学。如果几所学校举办“官方”的校际足球赛,这些平时同在弄堂小足球队的队友就要“各为其主”,为自己的学校而战,平时的“队友”就成为“对手”了。这似乎有点像如今中超同一俱乐部的队友,举办全运会的时候就要回到各自省市的球队一样。

现在想想,小时候那种自发的课外活动,其实也可以说是自己成长经历中的“第二课堂”。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潜移默化地慢慢懂得了:在一个群体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做一个受同伴欢迎的人,如何才能有自己的位置等等道理。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我始终相信一个人“有为才能有位”,只有提升了自己的实力,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或许,这也与自己小时候在弄堂小足球队的经历有关吧。

10-27 19:00